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有影響我們對於這類作品的真實性的判斷,其核心原因就是觀眾有一個對紀錄片真實的整體性認識,有了這樣的前提,再加上一些不同於故事片的處理手法,例如扮演只是整個作品的一小部分;扮演者沒有語言、沒有同期聲,只充當說明性畫面的功能;畫面處理起來有些虛幻,讓它和現實有一些隔離感,提醒觀眾這是在扮演;直接用字幕來說明這些畫面是“真實再現”等等。這樣的方式會使觀眾認識到組織拍攝和真實再現只是視聽語言的一種表現手法,是用影像認識歷史的一種方式,在整個紀錄片中只是區域性的,因此就不會上升到是否涉及紀錄片本質的問題了。

推薦序三 歷史、影像與影像的歷史(6)

關於紀錄片“真實性”的爭論,一直沒有一種說法可以完全令人信服。現在,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把關注點從創作者身上轉移到觀眾的身上,把他們對於紀錄片真實認知的直感性和整體性作為出發點,這時,我們突然發現問題似乎變得簡單了,我們一直爭論的關於紀錄片組織拍攝和真實再現等問題,就從涉及到紀錄片本質的層次下降到視聽語言的層次,從涉及到紀錄片整體的層次下降到關於紀錄片區域性和細節的層次了。

文字,其實是一個表意系統,是創作者的創作結果,即使是歷史紀錄片也是一種用影像語言對歷史的書寫。因此,我們從客體存在與主體動機的關係來探討紀錄片的真實問題,我們仍然強調:“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這是就事實而言的,也就是說,紀錄片所表現的物件應該是現實世界中真正存在或曾經存在的事物。“逼真感”是就紀錄片的語言系統(表現手法)而言的,它是客觀現實的模擬形態,而不是客觀事物的存在屬性,它屬於文字的範疇。“真實”是就人們的體驗和認知而言的,人們在對事物的內涵意義進行判定時,特別是那種受到價值觀引導的認識與判斷,使人們對真實與否的認定並非一律。

歷史的真實對於影像的歷史意味著什麼?

這本書記述了一系列時代變遷中紀錄片工作者如何記錄這個變遷的時代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一代人對經歷過的時代所抱有的留戀、感慨、迷茫和反思。的確,由他們親手記錄下來的“歷史的影像”,為什麼會因時代的變遷而被書寫成不一樣的“影像的歷史”呢?

從動態的觀點來考察紀錄片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年前看來是真實的東西,今天看來不再真實;而許多年前看來不真實的東西,現在看來卻可能是另一種的真實。這裡,我們要把對真實的理解從個體的認知層面擴充套件到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層面去。

首先我們將紀錄片定位於一種社會實踐的再現系統和媒介,那麼,它與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發展程序就是緊密相連的,它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生產並複製著社會文化的意義、觀念和意識。

我們來看這樣的例子,在“大躍進”年代拍攝的許多紀錄片中,全民大鍊鋼鐵的場面,千軍萬馬修水庫的場面,男女老幼打麻雀的場面,小孩躺在麥穗上歡呼畝產過萬斤的場面等等,既作為歷史的存證,又作為紀錄片的文字儲存下來。如果從文字的角度說,這些場面肯定是經過組織加工和人為改造過的,它們是不真實的,但是,從意識形態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