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但在巴黎高師時的薩特,還不能夠明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只是將二者混為一談。

在《真理傳奇》中,薩特表述的自己的思想還遠遠不是成熟的。但其思想的獨創性已露端倪。他的寫作不沿襲任何人的思想脈絡,有一種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氣勢。薩特談到經濟與文化、思想的內在聯絡:遊牧民族、農耕民族都只需要信仰,頂多是懷疑論的推理;而真理來源於貿易;手工業者對於盡善盡美的製成品的驚奇心態,只有某些學者在面對數學的本質時才能相比;真理來源於人對其產品,而不是對自然存在物的沉思。……這時薩特大約二十四、五歲,這些思想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對照他的後期成熟著作來看,仍可從中找到一脈相承的印跡。例如,30年後他寫了人學鉅著《辯證理性批判》,用匱乏、異化、勞動、總體化這些概念解釋了辯證法以及人類歷史辯證運動的源起,在《真理傳奇》的有關論述中,可以依稀尋覓出它們最初的某些思想來源。

這一作品特別重要的地方是書中孤獨者的形象。《失敗》中的弗雷德里希(尼采)、《阿美利亞人埃爾》中復活的埃爾、《埃皮梅泰》中為救村民而陷入萬劫不復的普羅米修斯,這些人物到了《真理傳奇》中才獲得其真正的本質特徵:他們都是孤獨的思想者。孤獨的思想者不受任何成見的束縛,獨自發現了世界的真理,但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放逐,最後他還是把真理昭示於天下。他是孤獨者,同時又有使命感,甘於自身的孤獨。這是薩特為自己設計的人生道路。這個孤獨者的形象雖然已經確立,還缺少血肉,直到許多年後,薩特度過了文學寫作的學徒期,最終把文學與哲學區分開來,才在《噁心》這部文學名著中給了這個思想的孤獨者以豐滿的形象。

薩特寫《真理傳奇》的時間很長,直到大學畢業後服兵役時才完成。這部書稿曾由尼贊介紹給歐洲出版社,但被退了回來。薩特經過一番思考,自己也不怎樣看重這本書了。書中確實有一些十分生動的觀點,但文風顯得僵硬和做作,這就削弱了它的力量。於是他把它束之高閣,不再拿去發表。其中一個片斷由尼贊介紹給《比菲》雜誌,刊登在1931年第8期上。

在作家中,薩特最喜歡的是司湯達;哲學家中,他最喜歡的是斯賓諾莎,不僅喜歡他的哲學,更喜歡他這個人。在與卡米耶的戀情結束後,薩特又遇到另一個姑娘,他滿懷豪情地對她說:“我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這個姑娘就是後來成為他終身伴侶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第一部 孤獨(1905…1939)大學歲月(1924…1931):自己的另一半(1)

在準備教師資格會考期間,薩特注意到,朋友馬厄常常跟一個長得很漂亮的黑髮姑娘在一起,她就是波伏瓦。薩特向馬厄打聽波伏瓦的情況。這時馬厄和她已經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想在薩特面前炫耀一下,於是就在薩特面前談到波伏瓦的種種優點,說她不是一般的女孩子。這激發了薩特對波伏瓦的濃厚興趣,他很想同她結識。當他得知波伏瓦也在準備教師資格會考、也在準備萊布尼茲的有關資料後,就畫了一幅題為“萊布尼茲用單子沐浴”的漫畫,讓馬厄轉交,並希望在幾天以後同她見面。單子是萊布尼茲哲學的基本概念,薩特這種向異性表達心意的方式既文雅又風趣。薩特同時讓馬厄代表他和尼贊,邀請波伏瓦跟他們一起準備即將來臨的考試。

此前波伏瓦對於薩特的印象,跟其他一些大學生一樣,並不是太好。有時波伏瓦在大學校園裡能看到薩特:他頭戴那頂很有特色的大帽子,正向身旁一個女大學生大獻殷勤。這時她會聯想起大學生們私下對他的議論:人長得不怎麼樣,而且不修邊幅,好色,另外還是一個酒鬼。

後來波伏瓦為了準備教師資格會考,常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