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8章 李鴻章 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洋務領袖

初期,清廷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然而,李鴻章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因此,他試圖透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李鴻章先是與法國駐華公使寶海簽訂了《李寶協議》,但該協議隨後被法國政府反悔。接著,李鴻章嘗試與法國駐日公使洽談,但未能達成一致。

光緒十年(1884年)初,清軍在北寧之戰中失利,失去了太原和興化兩地。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對軍機處進行了改組(即“甲申易樞”),主和輿論逐漸佔據上風。清廷派出李鴻章為代表與法國議和。四月十七日(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中校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雙方同意停火。

同年6月,《第二次順化條約》的簽訂使越南正式脫離清朝的朝貢體系,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雖然清廷與法國簽訂了協定,但李鴻章並未下令讓清軍撤回國內。6月23日,“觀音橋事變”發生,局勢進一步惡化,談判再度陷入僵局。由於清法談判破裂,由孤拔指揮的法軍艦隊襲擊了福州,攻擊了南洋水師,並圍困了臺灣。

在越南戰場上,光緒十一年(1885年)初,清軍取得了鎮南關之戰的勝利,迫使法國總理朱爾·弗朗索瓦·卡米爾·茹費理辭職。隨後,法國新政府向清廷提出議和。李鴻章主張“乘勝即收”,建議挾勝與法國締約。清廷考慮到繼續戰爭的難度,同意議和,並命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派遣其僚屬赴巴黎,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

在英國的調停下,李鴻章作為清朝全權代表,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5月起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進行會談。6月9日,雙方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越南條款》《中法新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地位,並開放中越邊境供法國使用。

,!

八、北洋始末

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李鴻章就已經意識到西方先進武器和技術的重要性。同治二年(1863年),他利用上海富紳的資金,引進了洋人的機器裝置,創辦了上海洋槍三局,這是中國第二個近代軍工企業。在擔任北洋大臣期間,李鴻章進一步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創辦了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等一系列企業和機構。他對日本的擴張政策有一定的瞭解,因此被認為是朝廷中的“知日派”。

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李鴻章提出了“海防論”,強調列強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積極倡導建立近代化海軍。從光緒五年(1879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北洋水師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艦隊之一。然而,由於清廷內部的腐敗和資源分配不均,海軍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

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了“甲申政變”,日本趁機出兵朝鮮。次年(1885年),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如果朝鮮發生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通知對方。這一條約實際上為後來的甲午戰爭埋下了伏筆。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信任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日本不會有所行動,遂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並按照《天津會議專條》通知了日本。然而,日本迅速向朝鮮增派了大量軍隊,在朝鮮的兵力增至8000餘人。隨著起義被平定,清廷提議雙方撤軍,但日本要求兩國軍隊共同管理朝鮮,清廷拒絕了這一要求。

為了應對日本的威脅,李鴻章試圖透過英、俄兩國進行斡旋,但未果。最終,清廷決定調派陸軍進入朝鮮,與日軍抗衡。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