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1年,俄國皇儲尼古拉(未來的尼古拉二世)訪問中國。鄧世昌負責護送尼古拉皇儲的部分行程,包括從香港到上海的一段航程。鄧世昌順利完成護送任務,進一步證明了他的指揮能力和外交禮儀上的專業素養。
1893年,鄧世昌率領“致遠”、“超勇”、“揚威”三艦訪問日本長崎。這次訪問不僅加深了鄧世昌對日本海軍實力的認識,也讓他意識到了北洋海軍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鄧世昌多次往返日本,對日本海軍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心中充滿了憂慮。
1894年春天,鄧世昌短暫回到廣州老家,與友人譚國恩交談時表達了對北洋水師未來戰事的擔憂。鄧世昌深知,如果戰爭爆發,北洋水師面臨的挑戰將異常艱鉅。
七、壯烈殉國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在黃海的大東溝海域,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場戰役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英勇作戰,成為北洋海軍抵抗日本侵略軍的象徵。
在戰鬥中,“致遠”艦遭到了日本艦隊的猛烈攻擊,多處受傷,艦身燃起熊熊大火,船身也開始傾斜。面對危急的局面,鄧世昌並未放棄,反而鼓舞全艦官兵:“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他決定以“致遠”艦全力衝撞日方艦隊中的“吉野”艦或其他目標,意圖與敵人同歸於盡。據一些研究者分析,鄧世昌的目標可能是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分隊——本隊,而不是第一遊擊隊,因為本隊的火力更為猛烈。
“致遠”艦在鄧世昌的指揮下,全速向敵艦衝去,沿途不斷髮射炮彈,顯示了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然而,在下午3時30分左右,“致遠”艦突然發生了劇烈的爆炸,船體迅速向右側翻,最終沉入了大海。關於“致遠”艦的沉沒原因,後世有多種說法,包括被日本魚雷擊中、被日軍炮火擊中引發自身魚雷爆炸等。但根據綜合分析,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致遠”艦因嚴重損傷進水過多而導致傾覆。
鄧世昌在艦船沉沒後落入海中,他的隨從劉相忠帶著救生圈趕來救援,但鄧世昌拒絕了。隨後,一艘中國魚雷艇靠近,艇上士兵呼喊著讓鄧世昌抓住紮杆,但他依舊拒絕了救助,認為既然全艦官兵已經犧牲,自己也不應該獨自生存。鄧世昌所養的愛犬“太陽”也游來試圖救助主人,但鄧世昌拒絕了狗的幫助,並最終與愛犬一同沉入海底,踐行了與軍艦共存亡的誓言。
鄧世昌犧牲的訊息震動了國內外。清廷對鄧世昌的英勇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按照“提督例賜卹”,追贈他為太子少保,並賜予祭葬,諡號“壯節”,允許入祀京師昭忠祠。此外,清廷還授予鄧世昌“三代一品封典”,其三個兒子均被授為“一品廕生”。
1896年初,在廣州光孝寺為鄧世昌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清廷御賜祭文、碑文各一篇,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弔唁,場面極其感人。《申報》對此進行了報道,描述了當時的情景,稱前來祭奠的人絡繹不絕,輓聯祭軸琳琅滿目,體現了人們對鄧世昌英雄事蹟的深切懷念。
1897年,御史潘慶瀾上奏朝廷,稱頌鄧世昌遵從母親教誨,移 孝 作忠,奮力作戰直至犧牲,死得最為壯烈。清廷對此予以肯定,並賜予鄧世昌的母親郭氏一塊“教忠資訓”的匾額,以表彰她養育了一位忠勇的英雄。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