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2章 張璁:嘉靖朝改革風雲的幕後推手,明代改革第一臣

官員時,打破常規,主張以“廉能愛民”為標準,不論資排輩,只要具備清廉、有能力且愛護民眾的品質,無論其出身、學歷或官職級別,均可被推薦和提拔。他在《論用人》疏中明確表示對僅憑進士、舉人身份選補官職的不滿,認為應該更廣泛地發掘和任用真正有德才之人,這種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為官場帶來了新風。

嚴懲腐敗,樹立榜樣

嘉靖十年(1531年),張璁因名字犯了世宗名諱,獲賜新名“孚敬”,彰顯了皇帝對其的信任。同年,面對吏部侍郎徐縉的私納賄賂行為,張璁不僅沒有包庇,反而主動揭露其罪行,展示了他反腐的決心和公正無私的態度。徐縉最終被革職為民,此事震動朝野,表明了張璁在反腐鬥爭中的強硬立場。

身體力行,清正廉潔

張璁的反腐行動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包括皇親國戚、太監、官吏、權貴等,他們對此懷恨在心,多次發起彈劾。但張璁以身作則,堅持原則,即便多次因各種原因離京歸鄉,依然保持寒士本色,不以權謀私,更嚴禁家人仗勢欺人。他在位十年間,未曾引薦任何內臣,不允許私相授受,也不濫用職權為子侄謀取蔭庇,這種清廉自律的行為,為當時的官場樹立了罕見的正面典範。

六、久病薨逝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天,張璁的身體狀況開始下滑,疾病纏身。面對日益惡化的健康,他多次嚮明世宗提出辭官歸鄉的請求,但世宗念其勞苦功高,不捨其離去,不僅未予批准,還親自為張璁調配藥物,希望他能儘快康復。然而,張璁的病情並未因此好轉,甚至在一次朝房值勤時突然昏倒,長時間昏迷不醒,這一事件讓世宗意識到張璁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無法繼續承擔繁重政務的地步,最終同意其致仕,讓他返回故鄉溫州調養。

回到家鄉後,張璁的病情並未好轉,長期處於虛弱狀態。世宗對張璁的病情十分關切,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溫州瑤溪貞義書院探望,並數次下旨召喚張璁回京復職,但張璁的身體狀況已無法承受長途跋涉和政務壓力,因而未能成行。

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六日,這位為國家改革事業傾盡心力的政治家在溫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五歲。訊息傳至遠在承天府(今湖北省鍾祥市)的明世宗,他深感悲痛,對張璁的離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並下令舉行隆重的祭葬儀式,追贈張璁為太師,賜予“文忠”的美諡,以此表彰他一生的貢獻與忠誠,張璁的一生,就此畫上了句號。

結語

張璁,這位來自浙江的學者型官員,以其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學術素養和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成為了嘉靖朝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改革措施雖然伴隨著爭議與挑戰,卻無疑為明代中葉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歷史的評判中,張璁或許是一位複雜多面的人物,但他對於推動明代社會進步所作出的貢獻,值得後人深入研究與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