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陷入了停滯狀態,許多重要官職空缺,人事任命停滯不前,君臣之間的溝通幾乎中斷。與此同時,廷臣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黨爭,宦官徵稅、開礦,加劇了社會矛盾,百姓生活困苦。
在這樣的背景下,葉向高以他的德行和能力,成為朝堂上的一股清流。他憂國憂民,每遇政事必盡心盡力,試圖彌補君臣之間的鴻溝。儘管神宗對他禮遇有加,但對他的建議卻往往置若罔聞,甚至對東宮太子恢復講學的請求也屢次不予理會,葉向高只得每年春秋兩季持續懇求,但收效甚微。
更令人擔憂的是,太子生母王貴妃病逝後,神宗遲遲不願發喪,直至葉向高反覆勸諫才有所行動。同樣,福王的回封國事宜也是一波三折,神宗先是答應讓福王於次年春季回封,後又突然更改條件,要求福王的莊田達到四萬頃才准許回封,此舉引起了朝臣們的強烈反對。葉向高深知此規定既無先例,也違背祖制,且會損害皇室信譽,因此他極力勸諫,指出福王久居京城可能引起太子地位的不穩定,懇請神宗遵守諾言。
在這場權力與責任的較量中,葉向高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責任感。他不僅要在君主的冷漠和朝臣的紛爭中尋找平衡,還要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安危之間作出抉擇。儘管困難重重,葉向高始終堅守職責,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挽回晚明政治的頹勢,其忠誠與智慧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四、善於決斷
王曰乾,一名錦衣百戶,因與其他幾人發生爭執而鬧至朝堂,甚至進入皇城放炮上疏,引發軒然大波。他指控鄭貴妃內侍姜嚴山、孔學、王三詔等人使用巫術詛咒皇太后和皇太子,意圖擁立福王。此事直接觸及皇室核心,神宗聞訊後驚怒不已,質問為何輔臣未及時反應。關鍵時刻,葉向高挺身而出,上書建議將此案按程式審理,避免事態擴大,穩定朝野人心。他指出,此案與往年的妖書事件性質不同,後者匿名難以追查,而王曰乾的指控有明確的原告和被告,只要依法審訊即可查明真相。同時,葉向高強調,此事牽涉皇室成員,處理不當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建議皇帝冷靜應對,避免驚慌失措,以免內外動盪。
神宗採納了葉向高的建議,太子和福王得以平安無恙。然而,關於福王回封國的問題仍未解決,貴妃企圖以太后壽辰為由,挽留福王在京。葉向高再次展現出其政治手腕,他建議提前為太后慶祝壽辰,同時堅持福王如期回封,避免引發更多爭議。面對神宗的堅持,葉向高據理力爭,最終說服神宗同意福王回封,確保了局面的穩定。
葉向高不僅在處理突發事件上表現出色,他還多次上疏,直言國家面臨的根本問題,如人才匱乏、君臣隔閡、官員爭鬥、橫徵暴斂、道德淪喪等,懇請神宗振作精神,任用賢臣,改革政事。儘管他的諫言充滿誠意,但神宗多未能採納,甚至在葉向高多次請求辭職的情況下,也未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葉向高深知,國家治理的關鍵在於人才和制度,因此他不斷呼籲選拔賢能,充實官僚體系,改善官員任免制度,但這些主張均未得到積極響應。面對國家內外交困的局面,葉向高深感憂慮,他警告神宗,長此以往,國家將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皇帝的不理睬只會加劇朝野的離心離德。
五、辭官歸鄉
葉向高在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始終秉持著調解各大臣之間矛盾的理念,力圖平息不同派系間的爭鬥。然而,黨爭的勢頭已難以遏制,特別是圍繞御史鄭繼芳攻擊給事中王元翰的事件,朝中形成了對立的陣營,互相攻訐。葉向高建議皇帝將雙方的奏疏下發,由部院評定是非,以懲罰挑起事端者,但神宗並未採納,這使得大臣們看到了黨爭的無害,反而助長了拉幫結派的風氣。
隨後,李三才事件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朝堂上的黨派對立。無錫的顧憲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