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講學,吸引了眾多朝臣的注意,他們紛紛與之交往。當李三才遭受攻擊時,顧憲成致信葉向高和孫丕揚,為李三才辯護。然而,當劉國縉和喬應甲在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的京官考核中受到處分,他們的同黨群情激憤,朝中局勢一度緊張。葉向高在這一關鍵時刻,堅持公正處理,防止了考核官吏大典的混亂,但黨爭的火苗並未因此熄滅,反而在後續幾年中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齊、楚、浙三大派系對東林黨的猛烈攻擊。
葉向高在處理黨爭的過程中,雖盡力維護朝堂秩序,但隨著個人健康狀況的惡化,他意識到自己已無法有效控制局勢。在多次上書請求辭職後,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葉向高在內閣期間,因其卓越的政績,被晉升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後又因延綏戰功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改任戶部尚書,晉武英殿大學士。在其離職之際,神宗對其功勳予以高度評價,加封少師兼太子太師,賞賜豐厚,派遣專人護送其回鄉。
葉向高的離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晚明政治衰落的縮影。儘管他力圖調和黨爭,但在專制皇權和複雜政治環境下,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六、二度為相
葉向高在第一次辭官歸鄉六年後,迎來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高峰。明光宗即位後,鑑於葉向高在朝堂上的威望和經驗,特別下詔將其召回,希望藉助他的力量穩定政局。不久,明熹宗繼位,再次詔令葉向高回朝,面對皇室的殷切期待,葉向高雖多次推辭,但終未能拒絕,於天啟元年(1621年)重返朝廷,再次擔任內閣首輔,授中極殿大學士。
葉向高二度為相,正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邊緣。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因此在復出伊始便向熹宗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強調在處理朝政時應遵循程式,所有決策均需經過內閣審議。葉向高希望藉此恢復君臣間的正常溝通,減少決策過程中的主觀臆斷。熹宗對葉向高的建議表示贊同,不久後採納了他的請求,撥發帑銀二百萬兩以支援邊防軍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的軍事壓力。
熹宗即位初期,朝中聚集了一批賢能之士,民眾對國家治理抱有樂觀期待。然而,年輕皇帝缺乏經驗,難以分辨忠奸,給了魏忠賢、客氏等佞臣以可乘之機。魏忠賢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先是暗害了太監王安,隨後又排擠了吏部尚書周嘉謨、言官倪思輝等忠良,甚至連大學士劉一燝也被迫離職。葉向高眼見朝堂局勢急轉直下,意識到國家正滑向深淵。
在魏忠賢的操控下,朝中異己被一一清除,葉向高深知自己已成為魏忠賢的眼中釘。他上疏指出客氏頻繁出入宮廷,甚至凌駕於顧命大臣之上,暗示朝中正滋生著一種不良傾向,需要警惕。然而,葉向高的直言不諱反而加深了魏忠賢對他的忌恨。隨著刑部尚書王紀遭貶、禮部尚書孫慎行和都御史鄒元標相繼被迫離職,葉向高意識到朝堂上已無公正可言,於是請求與鄒元標一同離職,以示抗議。熹宗未批准葉向高的請辭,但這並未緩解魏忠賢對他的敵意,反而加速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升級。
七、對抗宦官
葉向高在天啟年間再次出任首輔,面對的是一個未成年的皇帝和日益囂張的宦官集團。儘管不能如同神宗時期那般直言無忌,但葉向高依然在諸多關鍵節點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試圖在宦官專權的陰影下維護朝綱與正義。
在一系列針對正直官員的打擊中,葉向高屢次站出來為他們辯護。例如,給事中章允儒因請求減少上供袍服而觸怒了宦官,面臨廷杖的嚴厲懲罰。葉向高兩次上疏求情,最終使章允儒僅被剝奪一年俸祿,避免了肉體上的傷害。御史率眾指責宮廷事務,同樣遭到宦官報復,準備被外放,也是葉向高的干預使他免於被貶。給事中傅魁在營救王紀時,險些被貶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