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親急於返回京城,卻在途中上書請求回京,這一舉動引起了乾隆帝的憤怒,他下令革除訥親的職務,並將其發配到北路軍營效力。然而,乾隆帝認為訥親辜負了他的重託,心中充滿了憤怒。在他看來,訥親是他即位以來最受恩寵的大臣之一,如今卻表現得如此無能,使他顏面盡失。乾隆帝認為如果不嚴厲懲處訥親,無法彰顯他的權威,於是下令將訥親就地拘禁。
五、失利獲罪
訥親在金川之戰中的失利不僅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更引發了乾隆帝對其深深的失望與憤怒。隨著戰事的持續不順,乾隆帝對訥親的信任逐漸消耗殆盡。訥親在前線的表現,無論是盲目出擊還是後來的消極防禦,都讓乾隆帝看到了這位曾經的寵臣在軍事指揮上的無能。而更為致命的是,訥親在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推諉態度,使得乾隆帝對他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就在訥親被召回京城,並被剝奪了所有職務後不久,他的隨員富成和四川巡撫紀山將訥親在金川之戰中的消極態度揭露了出來。據他們透露,訥親曾經私下裡表示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用兵的看法:“西南蠻夷之事,非常難辦,對他們一定不可輕舉妄動。”訥親認為,處理金川的問題應該更加慎重,但他同時也表示不敢將這些想法直接上奏給乾隆帝。
這些言論被揭露後,乾隆帝的憤怒達到了頂點。乾隆帝認為,訥親的這些言論是在暗指他用兵金川的決策有誤。這對於乾隆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訥親的這些話語觸及了乾隆帝內心的敏感之處,使他感到被背叛和欺騙。
乾隆帝對訥親的批評非常嚴厲,他認為如果訥親早些時候敢於直言,那麼西南戰事或許早就得到了解決,不至於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乾隆帝憤怒地質問,既然他與訥親之間有著深厚的君臣關係,訥親為何不能坦誠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乾隆帝看來,訥親的沉默和隱瞞是導致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
乾隆帝認為訥親辜負了他的信任與厚愛,認為訥親的言論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乾隆帝對訥親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他覺得訥親作為自己倚重的大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竟然選擇了逃避,這種行為是無法容忍的。乾隆帝決定將金川戰事失利的所有責任都歸咎於訥親一人身上。
六、捉拿處死
,!
金川之戰的失利,確實讓訥親揹負了沉重的責任。然而,乾隆帝對訥親的處置,不僅僅是基於訥親在戰場上的失敗,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乾隆帝深知訥親並非軍事指揮人才,卻依然將他置於如此關鍵的位置上,這一決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誤判。當訥親抵達前線時,已是六月九日,而此時金川的戰事已經處於膠著狀態,清軍在臘嶺之役中的失利已成定局。訥親雖有三日內攻克敵軍的命令,但他剛到前線,對敵情並不熟悉,倉促之間難以扭轉戰局。
訥親的驕縱和無能在前線的表現被放大,乾隆帝對此感到極為不滿。訥親在關鍵時刻的推諉和消極態度,讓乾隆帝認為他辜負了重託,不僅未能完成使命,反而加重了戰事的複雜性。乾隆帝認為訥親的行為是對皇恩的背叛,也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乾隆帝對訥親的失望最終轉化為了憤怒。他決定派遣傅恆取代訥親,擔任新的經略,希望能夠挽回金川戰局。而對於訥親,乾隆帝則決定給予嚴懲,以此來警告其他官員,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令將訥親押解回京。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對訥親個人的懲罰,更是對整個朝廷的一次震懾。乾隆帝決定以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方式處決訥親——用訥親祖先遏必隆留下的遺刀,命訥親自盡。這種做法不僅是對訥親個人的羞辱,也表達了乾隆帝對訥親家族的失望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