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十二月,額駙策稜上報駐軍情況,表明已做好防範準噶爾叛亂的準備。
乾隆帝還糾正了一些雍正時期實施的錯誤政策。例如,雍正帝時期曾推崇“祥瑞”和煉丹長生之術,乾隆帝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命令驅逐宮中僧道,並禁止呈報所謂的“祥瑞”之事。對於耗羨歸公和攤丁入地政策中的失誤,乾隆帝也進行了糾正,規定各地奏報墾荒田畝時必須詳細核查,杜絕虛報冒領的現象,以免增加百姓負擔。
乾隆帝在處理這些事務時,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智慧和決斷力。他不僅糾正了前任的失誤,而且還繼承和發展了雍正時期的一些積極政策。透過這些舉措,乾隆帝成功地鞏固了政權,為後續的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摒除困局
乾隆六年(1741年)是乾隆帝即位後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乾隆帝首次舉行了木蘭秋獮典禮,這一傳統的狩獵活動並非單純的娛樂,而是為了重振軍隊的紀律和士氣。乾隆帝陪同崇慶皇太后前往避暑山莊,並沿途減免了所經過地區的部分賦稅。這一舉措不僅展示了乾隆帝對民眾生活的關心,也有助於提升他在民間的形象。
,!
乾隆帝深知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他透過恢復木蘭秋獮來強化軍隊的紀律性和戰鬥力。這一決定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乾隆帝在即位初期已經解決了貴州苗疆之亂,並與準噶爾部達成和平協議,完成了雍正帝留下的未竟之業。然而,乾隆帝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他意識到軍隊中存在的貪圖安逸、軍備廢弛等問題,因此透過木蘭秋獮來整頓軍紀。
在經濟方面,乾隆帝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糧價上漲,導致民食困難。起初,乾隆帝試圖透過禁止燒鍋釀酒來抑制糧價上漲,但這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乾隆帝採取了多項措施:一是重視農業生產,二是鼓勵墾荒和移民,三是提倡種植高產作物。他還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國錢糧,特別是在受災地區進行臨時性的蠲免。這些措施有效地緩解了糧食危機,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國庫充實,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乾隆十年(1745年),隨著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的去世,該部陷入內亂,達瓦齊奪取了汗位。這一變化為清朝提供了介入的機會。乾隆帝果斷派兵進入四川瞻對地區,鎮壓叛亂。從1745年九月開始,清軍逐步收復失地,最終平定了叛亂。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不僅鞏固了清朝在西南邊疆的統治,也為乾隆帝贏得了更多的聲望。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進行了東巡,途經曲阜,拜謁孔林,並登臨泰山。這一舉動既彰顯了他尊儒重道的文化立場,也體現了他對傳統禮儀的重視。然而,同年三月,皇后富察氏不幸去世,乾隆帝悲痛不已,追諡她為“孝賢”。
乾隆帝即位初期,輔政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各自擁有強大的勢力,這對乾隆帝的統治構成了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一隱患,乾隆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749年,張廷玉退休時,乾隆帝雖然最初表示要給予他特殊的榮譽,但很快就因為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而收回成命,並削去了他的爵位。1755年,乾隆帝透過製造“堅磨生詩抄案”,將鄂爾泰的親信胡中藻和鄂昌處死,並藉此機會將鄂爾泰的牌位撤出賢良祠。這些行動不僅削弱了舊臣的影響力,也加強了乾隆帝的君主專制統治。
四、戡亂邊疆
乾隆帝即位初期,面臨著來自邊疆的多重挑戰。其中最為緊迫的便是大金川的動盪局勢。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發動了對小金川的攻擊,並劫持了小金川的土司澤旺及其印信。隨後,莎羅奔繼續擴張,進攻了革布什札和明正兩土司。為了制止這種侵犯行為,乾隆帝在同年派遣了三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