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章 乾隆時代:盛世之下的成就與隱患

組織軍隊進行反擊。

經過兩年的艱苦戰鬥,清軍終於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徹底平定了大金川的叛亂。此次戰役結束後,乾隆帝決心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在當地設立行政機構,直接管理地方事務。在小金川舊地設立了美諾廳(後改為懋功廳),在大金川舊地設立了阿爾古廳,均隸屬於四川省。此外,還在險要地區駐軍,以確保這一地區的穩定。

六、全盛之象

乾隆中期,中國迎來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長,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在農業方面,耕地面積顯著增加。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的土地達到了七億八千萬畝。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南方的水稻產區,畝產普遍達到二三石,甚至有高達五六石乃至七八石的情況。這表明精耕細作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單位面積的產量顯著提高。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乾隆時期大力推廣高產作物的種植。甘薯和玉米這兩種高產作物在南北各地廣泛種植,不僅增加了糧食的產量,也適應了人口增長的需求。甘薯和玉米的推廣種植,不僅提高了糧食總產量,還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

除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主要經濟作物包括棉花、菸草、茶樹和甘蔗等。棉花種植尤其受到重視。在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錢塘江沿岸地區以及北方的河南、直隸等地,棉花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到了乾隆後期,江蘇的蘇州、松江兩府植棉廣泛,部分地區棉花種植面積甚至超過了糧食作物。在直隸和河南等地,棉花種植也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手工業和商業同樣呈現出繁榮景象。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棉紡織業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江南地區尤為突出,蘇州府的吳江縣棉花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糧食作物。棉花的種植不僅滿足了本地的紡織需求,還透過商販大量運輸到江南紡織業發達的地區。

在商業方面,隨著交通網路的建設和市場體系的完善,商品流通更加便捷。各地的市鎮經濟活躍,貿易往來頻繁。商品種類豐富,市場交易活躍,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乾隆帝對文化的重視同樣體現在對文獻的整理和保護上。他下令廣泛徵集圖書,並頒佈求書諭旨,指示地方各級行政官員積極參與。乾隆帝為徵求遺書制定了具體政策,確保書籍的蒐集工作有序進行。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從全國各地徵集的圖書已超過萬種,極大地豐富了國家藏書。在乾隆帝的直接領導下,《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順利完成,八部《四庫全書》先後抄寫完畢,併入藏各閣。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間,國庫的銀兩長期保持在六千萬兩以上,顯示出國家財政的雄厚實力。這一時期,清朝進入了人們贊稱為“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的“康乾盛世”時期。這一時期的強大中國屹立於東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七、盛極轉衰

乾隆盛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期,但在乾隆帝統治的後半段,清王朝卻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這一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一系列複雜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因素的累積。

,!

乾隆帝在其統治的前半段,憑藉著父祖留下的基業和自身的努力,實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乾隆帝開始追求個人享樂,頻繁地進行南巡,每一次南巡都是對國庫的巨大消耗。與此同時,乾隆帝對和珅的寵信達到了極點,這位曾經地位卑微的小臣,透過討好皇帝,迅速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