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曜講述四怪 曾鞏治理齊州

,我收了法力便是!”

眾人對他無奈至極,只好嘴上說著承認,讓他先把大明湖底的大洞給堵住,要不然大水真漫上來,禍就大了。

李清照說道:“好了,一切皆有定數,無法強攔,諸位也不必感傷,劫數之後,我們還是要回來的。”

曾鞏一直沒有說話,只是在一側唉聲嘆氣,不住地搖頭,大明湖如今的輝煌也離不開自己曾經付出的心血,面對劫難,自己又無能為力,怎能不敢傷呢?

曾鞏,字子固,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雅號南豐先生。北宋熙寧四年(1071)六月,曾鞏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成為齊州的父母官。在齊州任上,曾鞏幹了兩年餘三個月,之後調任襄州知州。雖然在齊州任職時間不算長,曾鞏卻廣行善政,深受百姓愛戴。

曾鞏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其弟曾肇說他“為人惇大直方”,“不為矯偽姑息以阿世俗。弗在於義,雖勢官大人不為之屈,非其好,雖舉世從之,不輒與之比”。主掌齊州間,曾鞏不畏強暴的性格得到充分彰顯。齊州曲堤有戶周姓人家,是當地名門望族,周家子弟周高依仗家勢在鄉中為非作歹,打罵戕害平民,成為當地一大禍害。對此,州縣的各級官吏知情卻不敢拿辦,因為周家背後還有更大權貴的支援,那些勢力足以令州縣官吏丟官棄職。初到齊州的曾鞏卻不顧慮這些,瞭解情況後,他果斷將周高拿下“取置於法”,而周氏家族自知理虧竟也未敢再生枝節。

,!

北宋時期,齊州民風強悍,時有盜寇出沒。歷城和章丘就有個令百姓膽寒的“霸王社”,他們橫行鄉閭多年,盜竊財物、劫車奪囚、無惡不作。曾鞏決心剷除“霸王社”,保護百姓生活。他先以雷霆之勢抓捕流放了其中的31人,又組織村民結成保伍,聯合巡查剩餘盜寇,凡有盜賊出現就擊鼓傳遞訊息,相互聲援形成合圍。如此一來,盜寇每次行動都會有人被捕。其中有個叫葛友的,不堪追捕之苦,主動向官府自首。曾鞏略施小計,透過葛友迅速瓦解了“霸王社”:他為葛友安排了幾名“隨從”,令其衣著光鮮地駕著滿載布帛的馬車在鄉中巡遊,其餘盜匪見狀也紛紛自首,“霸王社”不攻自破。在曾鞏的整治下,齊州“豪宗大姓斂手莫敢動,寇攘屏跡,州部肅清,無枹鼓之警,民外戶不閉,道不拾遺”。

曾鞏在嚴盜賊的同時寬百姓,他平息訴訟、澄清風俗,體察百姓生活,為百姓分憂解難。當時,正值朝廷推行王安石變法,曾鞏在齊州根據實際情況次第實施,並儘量減少對百姓的叨擾。河北發民浚河,調及他路,齊州需要出民夫兩萬。按照登記在冊的人口來看,應當是三丁出一夫。然而曾鞏憑藉多年的為政經驗,認為籍冊中有隱瞞和遺漏,並不是齊州真實的戶籍情況。經過清查,去除了那些虛浮的記錄,曾鞏最後確定齊州九丁出一夫。這一決定不僅為朝廷節省了大量開支,更為百姓減輕了徭役負擔,深為百姓稱道。

齊州境內有些水路,百姓往來皆靠渡筏載運,這種方式不僅行進緩慢,而且還要收取渡錢,遇有雨雪更是無法通行。曾鞏免除了無名渡錢,在一些河上建造了橋樑,方便百姓來往。他還根據地形地勢,遷移了原先傳舍的位置,將驛路改為從長清到達博州,再通至魏州,如此就省去6個驛站,人們都覺得更加便利了。

北宋時的齊州城,經常遭受水患侵襲。齊州城地勢南高北低,南面為山,北面有河,城中泉眼星羅棋佈,匯聚成渠縱橫交錯。逢雨季,泉水猛增向北匯聚,而北面水系又會向城內氾濫,因此城北門附近常常陷於水困。曾鞏在考察了齊州城水文情況後,在城北原有防洪設施的基礎上進行了水利工程的改擴建,修成大水閘一處,稱為“北水門”。有了這道屏障,齊州城北再無水患之憂。

同時,曾鞏組織百姓疏浚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