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曜講述四怪 曾鞏治理齊州

利用湖沙建了一條貫通湖水南北的長堤——百花堤,堤上可行馬,兩側植柳樹,樹影婆娑,美不勝收。他圍繞大明湖建起鵲華、水西、湖西等小橋,將湖水泉溪勾連在一起,形成了逶迤綺麗、水波盪漾的詩意景觀,為自然景色增加了濃郁人文韻味。康熙《濟南府志》載錄曾鞏詠鵲華橋詩一首:“將家須向習池遊,難放西湖(即大明湖)十頃秋。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正如蘇東坡守杭州,曾鞏知齊州也讓這方“一城山色半城湖”“紫荷香裡聽泉聲”的樂土擁有了更多詩情畫意。

北宋熙寧年間的齊州,尚沒有使客之館,有使客來便臨時搭建房屋,費民費力,房屋又多簡陋,而在使客走後成為廢屋。因此,曾鞏在宜人的趵突泉畔建造了兩座賓舍以待客,北面的曰歷山堂,南面的曰濼源堂。元代於欽撰寫的方誌《齊乘》記載,“南豐知齊州日,建此以館客。”在曾鞏看來,打理使客館舍是太守的職責,而考辨山川地理和人文風貌也是太守的職責。他詳細考證了兩莊與齊州緊密相關的事件:一則,趵突泉的源頭並不是古人說的王屋山,就在城南的山區,而趵突泉是濼水之源;二則,城南的歷山(即千佛山)正是大舜躬耕之處。因此,曾鞏將趵突泉畔的館舍命名為“歷山堂”和“濼源堂”,並寫下了著名的《齊州二堂記》和《齊州北水門記》。曾鞏的這一考辨對齊州城和後來的濟南而言,意義都極為深遠。

熙寧六年(1073)九月,曾鞏調任襄州。齊州百姓愛戴曾鞏不願他離開,竟然“決橋閉門”來挽留他。曾鞏是在夜裡悄悄離開的,帶著對齊州人民的感佩眷戀。多年以後,百姓在千佛山建起了曾公祠,懷念這位勤政務實的知州。清代道光年間,曾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重新修建,更名為“南豐祠”。到今天,“南豐祠”依然佇立在大明湖畔的依依柳蔭之中,是泉城濟南的一處重要人文景觀。

:()王小c神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