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五十人,其餘放歸鄉里事農。工匠數量減少,但完成任務的期限並沒有變更,趕工期所製造出的船隻,遂按高麗船式而非南宋船式建造。
6月,九百艘軍艦如期完工。
元世祖忽必烈遂任命徵東都元帥祁都、右副帥洪荼丘、左副帥劉復亭,統帥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計近四萬人,從高麗南部港口出發,直指日本。時值公元1274年,是為元朝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所以這場戰爭被日本稱為“文永之役”。
元朝聯軍的核心部隊是蒙古軍團,該軍團軍紀嚴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方隊。此外,元朝的火器技術在當時處於領先水平,曾以其震恐歐亞大陸。
公元1274年10月5日清晨,對馬島的八幡神宮突然遭遇火災。面對如此不詳的突發事件,對馬島陷入嚴重的不安之中。
這種不祥的預感最終成為事實。
下午五時左右,兩天前從高麗出發的元朝四萬聯軍部隊,搭乘九百餘艘船隻,在對馬島海面出現。
一時間,元朝紅色的軍旗籠罩海面。
一直對蒙古入侵保持警惕的對馬守護允宗助國父子立即帶領八十騎兵星夜馳往,組織抵抗。允宗助國在第二天早上派通曉日、漢雙語的使者前往聯軍陣營,打探對方此來用意。使者來到蒙古軍帳,旋被斬殺。
隨後,雙方展開激戰,但由於眾寡懸殊,允宗助國及其嫡子、養子共十二人戰死,對馬守護軍全部被殲,幾個小時後,元軍順利攻佔整個對馬島。
之後,元軍一方面布兵佔領對馬島,一方面派出軍艦在其近海尋殲日軍,兵鋒指向壹岐。
允宗助國的部下小太郎和兵衛次郎兩人僥倖逃出對馬,把元軍襲來的訊息傳到博多。
10月14日下午,元軍數百人從壹岐西岸成功登陸。
壹岐守護代平景隆率御家人百餘騎頑強抵禦。雖然在壹岐方面日軍防衛力量有所加強,但是元、日軍事裝備並不在一個等級,蒙古人的箭弩有效射程超過兩百米,而日本方面卻無法做到。日軍藉助有利地形經過一番防守,終於在第二天徹底戰敗,平景隆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抵抗。
壹岐防軍也馳往博多,報告戰敗的訊息。
對於這一場戰鬥,日本《八番愚童訓》有翔實的記載:“十四日申刻,壹歧島之西,見蒙古人舟,其中二艘計四百人,向東揚赤幟,其時守護代方平內右衛門慰經高及御家人百餘騎馳往抵禦。蒙古之矢可射及二町之遠;而守護代方則不能。且敵方異國人大集,而守護代方人手不足,因退入城中自害。同十八日,平內右衛門下人宗三郎前往博多早報上情;此際蒙古人船已到達鎮西筑前港。因以此情馳報京都。”
四 元軍首次東征——日本勝得莫名其妙(2)
16日,元軍已逼近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一帶。肥前是日本九州西南沿海地區的古地名,包括今天的長崎和佐賀兩縣。位於該地的佐世葆軍港,至今仍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重要駐地。
蒙古軍輕取對馬、壹岐兩地之後,於10月20日部分高麗部隊在日本九州登陸;元軍主力並沒有在肥前登陸向縱深發展,而是經由海路向博多灣方向前行。
九州大宰府守護所成為元軍新的進攻目標。此前,大宰府西守護所少貳兼任“三前二島”守護藤原經資先後接到元軍進攻對馬的戰報,已將戰報向鎌倉幕府報告,並進行了積極的防禦。而戰報在10月17日方送到鎌倉幕府,18日至京都朝廷。
第一次元軍徵日戰爭,日本方面的前線總指揮,是藤原經資。
根據《北肥戰志》的記載:當九州各地的日軍向博多集結之時,途經之地恰發洪水,薩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