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還是有所向往。

以李白的才名,想做官是很簡單的,但他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中站錯了隊。是在安史之亂期間,他加入永王李遴幕府。永王涉嫌反叛唐肅宗,兵敗之後,李白作為也是違反作亂的一員身陷囹圄、朝不保夕。

自古以來,“謀逆”都是重罪,一代詩仙李白面臨殺頭的危險。

在這緊要關頭,曾有一面之緣的郭子儀,得知訊息後出面解救,甘願以其官爵為李白贖罪。郭子儀當時任左僕射兼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是皇子掛名),唐肅宗這個面子還是要給的,於是免了李白死罪,改為流放夜郎,“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

至此,兩人上演了一部堪稱完美的慧眼識英—…從刑犯到將軍—知恩圖報的經典傳奇喜劇。

不過,你如果愛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就會覺得這段故事編得實在有些離譜。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二章 郭子儀與李白(2)

李、郭兩人是千秋知己,但在李白的詩作中,卻沒有隻言片語是關於郭子儀的。只有一場酒交情的縣令,李白都寫了“桃花潭水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相贈,對自己的千秋知己卻給白紙一張,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後來李白身處獄中時,大難臨頭,向宋若思、崔渙等獻詩送賦,而對於有救命之恩的離子儀反而毫無所求。從官職上看,當時崔渙任江南宣慰使,宋若思任御史中丞,而郭子儀已經是司空兼關內河東副元帥,是當時最大的官,在皇帝面前的話語權,郭子儀要遠遠大於崔、宋兩人。

李白偏偏放著手握大權的“千秋知己”不用,而是去求他人,豈不怪哉。

我們翻過頭再看兩人相遇的時間。

從兩人的履歷來看,郭子儀生於登封二年(公元697年),仕途一帆升遷,自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武舉後補左衛長史,至天寶八載,已擔任安北都護府左衛大將軍。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比郭子儀小四歲,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而他到太原時,是公元737年以後的事情。

如果郭子儀犯法時是少年(一說是20歲),那時的李白才16歲,還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能力為郭子儀開脫罪責。

李白、郭子儀兩人的相遇,《舊唐書》中並沒有隻言片語。

再者,傳說李白令高力士為之脫靴,這也是不可能的。

高力士何人也,他不僅僅是個宦官,還是李隆基的摯友、幫手,前面所提到的剷除韋氏、李隆基登基、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全參與了。如果不是因為他是個宦官,估計李隆基能讓他當個宰相干幹。

不能因為高力士缺少下半邊就輕看他,他也是在天寶年間,玄宗認為天下大治而得意忘形時敢於說上幾句真話的忠臣。高力士當時受寵之盛,連皇子都要稱“阿父”。

李白雖然才氣縱橫,但在玄宗眼中,必然沒有高力士重要。所以我更相信《舊唐書 李白傳》中所說:“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

從中來看,李白這性情中人,未免有些輕浮了。醉倒在大殿之上也就罷了,還說些醉話讓朝廷高官為他脫靴(高力士是三品的大將軍)。玄宗愛惜他的才學,並沒有處罰他,只是“斥去”就完了。

李白是位偉大的詩人,但並不是一位政治家,這次的逐出大殿對他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否則我們恐怕也看不到這麼多想落天外、肆意汪洋的詩篇。

既然沒有當初的慧眼識英雄,當然也沒有後面的投桃報李。也有人認為郭子儀仰慕李白的才學,向皇帝進言請饒恕李白之罪,這同樣也不太可能。

郭子儀本就不是附庸風雅之輩,看詩詞不如看兵書。永王死於757年,當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