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正酣,郭子儀滿腦子都是如何大破叛軍、收復兩京,又那裡有精力去關心素不相識的李白。
(實話實說,李白的粉絲可別砸我。)
這個故事的產生,不過是因為李白與郭子儀都是名人,大家希望兩位名人之間能產生一段傳奇的故事,這種八卦的愛好,如歐陽修之高人也不能免俗啊。
把郭子儀和李白兩人放在一齊,又是大詩人慧眼識英雄,後來又是大將軍舍官救文豪,代表了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君不見,如今的電視劇明明要演楊貴妃,偏要把李白拉來貴妃娘娘搞一段戀愛,尤其不堪的是讓我所崇仰的李太白搞成整天向一名*要銀子討生活,“詩仙”成了吃軟飯的,真真是氣死我也。 。 想看書來
第十三章 胸懷經世濟民之志
“莫道小小少年狂,早有英名題金榜。”
20歲左右的郭子儀沒能和李白發生一段傳奇故事,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考中了武舉。
在唐兩書中,郭子儀的童年和少年沒有介紹,簡單到未置一詞。倒是在顏真卿為郭敬之所撰的《郭公廟碑銘》中,對郭子儀的少年進行了簡單的點評,不過既然是寫碑銘,當然是淨撿好聽的說,無用的吹捧之詞居多。給人感覺就像現在聽高人作的報告,聽時感覺熱血沸騰、心有慼慼然,但等平靜下來回思一下,也知剛才所言都是些鼓動口號,實則沒有真實內容。
郭子儀少年就儀表出眾,長大後更是身材偉岸、英氣勃勃,是當地有名的美男子(少而美秀,長而瑰偉)。為人也是品性優良,質樸正直,孝順父母,寬以待人(姿性質直,天然孝悌,寬仁無比)。
作為一名未來的將軍,郭子儀愛好武藝,無論是騎馬還是射箭,都十分出色(騎射絕倫)。
在唐代,尚武任俠之風極盛開,所以才有詩人李白的“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呂岩的“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李賀的“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等以劍為主題的詩句。更有人把唐傳奇作為現代武俠小說的鼻祖。
當時還不存在現在的一些武學流派,沒有什麼羅漢拳、武當腿,更不可能有什麼雙截棍、太極功,唐傳奇中紅線、聶隱孃的絕世武功當然都是想像出來的。劍術雖然已經開始流行,但還是以表演為主。分辨武功的地方,唯有生死相搏的戰場。
當時常說的武功,往往是指騎射本領。太宗時,就曾對士兵言“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武則天時期設立的武舉,也是以射箭、馬術為主。
在冷兵器時代,當時軍隊中精銳兵士就是騎兵,最銳利的武器就是弓箭,所以騎馬射箭非常重要,甚至把他列入“六藝”當中。《周禮&;#8226;保氏》中曾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顏真卿說郭子儀“騎射絕倫”,就相當於說他武功高強、沒有敵手。
長得出眾、德藝雙馨的一個人,當然是名聲遠揚(“所蒞以清白見稱”)。
郭子儀素有大志,“居常以經濟自命”。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從小就想當個今天預測樓市價格下降、明天預測油價又得漲的經濟學家,這裡的經濟是指“經世濟民”之意。當初李淵給二兒子起名,李世民中的“世民”,就和此處的“經濟”同義。
認為自己有“經世濟民”之才,呵呵,口氣不小啊。
“少年有大志,意氣貫平生。”口氣真的大了嗎?
日後的郭子儀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何止是經世濟民,簡單是力擎蒼天,風雲為之變色、天下為之安定,以一已之力改變了大唐的歷史軌跡。
想諸如我輩少時也曾有過長大後指點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