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饈塹詼���腔觥W娓賦滷�鶉ナ朗保�亂�∈�凰輳�勻松�蕹I兄揮蟹舯淼娜鮮丁�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清末四公子之一(另外三公子為丁慧東、譚嗣同、吳保初),其人饒有詩才,在清末詩壇是首屈一指的名家。陳三立進士及第後,不樂做官,隨侍其父陳寶箴,於政務多有謀劃,多有襄助。六君子被斫頭,陳寶箴遭嚴譴,陳三立對政局極感灰心絕望,他自號“神州袖手人”,從此遠離政治漩渦,致力於開辦新式學堂,但其愛國的心火併未熄滅。1932年,日寇佔領上海閘北,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陳三立從報紙上得悉戰況不利,愀然而有深憂,夢中狂呼殺日本人,全家都被驚醒。及至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倭陷北平,欲招致先生,遊說百端皆不許。詗者日伺其門,先生怒,呼傭媼操帚逐之”(汪東《義寧陳伯嚴丈輓詩序》)。陳三立因此憂憤成疾,他拒不服藥,拒不進食,五天後便溘然棄世。父親死時,陳寅恪四十八歲,國恨家仇,燃眉灼睫,人間悲苦,味道轉濃。

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字師曾,畫壇一代大家,山民齊白石蟄居京師多年,寂寂無名,潤格甚低,多賴陳衡恪逢人說項,為之廣為延譽,且攜齊白石多幅國畫赴日本展銷,引起轟動,賣出天價。牆內開花牆外香,齊白石對陳衡恪自然是感銘肺腑,從他的悼詩——“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可以見出他們的交情之深。1923年秋,母親俞氏病亡,陳衡恪冒雨去市中購買棺材,晚間席地而睡,寒溼侵身,竟爾英年早逝(48歲)。一年之內,一月之間,母、兄雙雙亡故。母、兄死時,陳寅恪三十四歲,正遊學德國,噩耗傳來,痛斷肝腸。

陳寅恪與國學大師王國維相識相交僅一年時間,王國維生性孤僻,木訥寡言,獨獨與陳寅恪相見恨晚,兩人互相推重,互相欣賞,論書論世,意氣發舒,至為契密,風義師友之間。1927年6月初,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絕命書中委託陳寅恪為他整理遺稿,信任之重非比尋常。陳寅恪猝失知己,不勝悲痛,他為王國維寫下《王觀堂先生輓詞序》《清華學校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王靜安遺書序》等多篇文章,還有輓聯輓詩,其哀悼深惜之意見於字裡行間。在“碑銘”中,他特別強調“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可以說,這十個字是王國維的人生基調,也是陳寅恪的人生基調,為了堅持不離譜,不走調,他們都是孤注一擲,以命相爭。

二、生計之痛 抗戰時期,陳寅恪與夫人唐篔備歷艱苦,貧病交加,自不待言;內戰時期,物價飛騰,陳寅恪曾窮到以書易煤的地步。1947年冬,清華大學絀於經費,無力供應暖氣,即便是陳寅恪這樣蜚聲海內外的大教授,所得薪酬也難以維持體面的生活。冰窟中豈能住人?他只好忍痛割愛,將珍藏多年的巴利文藏經和東方語文典籍賣給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用以購煤取暖。1948年12月,陳寅恪夫婦與胡適夫婦同機離開北平去南京,在南京僅住一個晚上,即搭車離開,後來胡適到上海勸陳寅恪同赴臺灣,陳寅恪婉言謝絕。半年後,他就欣然接受了嶺南大學代理校長陳序經的聘書,享受該校最高薪水,開“唐代樂府”一課,卻只有胡守為一個學生選修,他照樣認真講解。傅斯年與陳寅恪素有交誼,且為姻親(傅斯年的妻子俞大彩是陳寅恪的表妹),他在被任命為臺灣大學校長前後,致力於實施“搶救大陸學人”的計劃,多次電催陳寅恪去臺大任教,甚至要派專機來接,最後連“戰時內閣”的財政部長徐堪和###長杭立武都登門來請,敦促陳寅恪去香港,答應給他十萬元港幣和一幢洋房,陳寅恪始終不為所動。他對蔣家王朝的種種倒行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