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中郎將豫章人士徐宗,乃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雅士賢才。此人曾親赴京城,與那孔融相交甚篤,彼此互為知己,情誼深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本應備受尊崇的中郎將,卻因放縱其麾下部眾而鑄下大錯。
要知道,中郎將一職在古代可是極為重要且身負重任的武職啊!他們所承擔的職責,主要便是統領著皇帝身邊最為精銳的侍衛力量,堪稱宮廷警衛部隊之中的核心將領。這些侍衛們肩負著扞衛皇宮安全、保護天子安危的神聖使命,責任重大無比。就如漢朝之時,宮廷宿衛體系嚴密有序,而中郎將更是在此體系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再從軍隊職務的視角來看,中郎將的地位著實頗高。他們位處將軍與校尉之間,既不像將軍那般高高在上、權傾朝野,又非校尉之流僅能統率少量士卒。恰恰相反,中郎將擁有著一定規模的統兵權,可以有效地指揮一部分軍隊投入作戰。每逢戰亂之際,中郎將便能率領其所轄部隊奮勇殺敵,或是投身於邊境防禦之戰,抵禦外敵入侵;亦或參與平定叛亂之舉,維護國家內部的安定祥和。
不僅如此,從品秩方面而言,中郎將的秩級大致相當於二千石左右。這般品秩充分彰顯出了他們在整個官僚體系之中所處的高位,同時也意味著在軍事指揮系統裡,中郎將具備著不容忽視的話語權,足以影響戰局走勢以及戰略決策的制定。
只可惜,徐宗雖身為中郎將,身負重任,卻未能嚴於律己,約束好自己的部下。他對部眾放任自流,致使軍紀渙散,眾人皆不遵奉排程節制。最終,這一嚴重過錯引起了時任官員潘濬的震怒,毅然決然地下令將徐宗斬首示眾,以正軍法。如此一來,這位原本有望名垂青史的中郎將,竟因一時疏忽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孔融,這位閃耀於東漢末年曆史天空的名士和文學家,出生於公元 153 年,卒於公元 208 年,字文舉,乃是魯國人士,也就是如今中國山東曲阜一帶的人物。他不僅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還曾擔任過北海國的國相以及少府等重要職務,因此,世人常尊稱他為孔北海或者孔少府。
說起孔融的身世背景,那可是相當顯赫。他乃孔子的後裔,具體來說,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家族人才輩出,七世祖孔霸更是西漢時期聲名遠揚的名臣,甚至還曾擔任過漢元帝的老師;而高祖孔尚,則出任過鉅鹿太守一職;至於其父孔宙,官職也做到了太山都尉之高位。
孔融在家中兄弟裡排行老六,共有兄弟七人。自幼他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資,聰慧過人且對知識充滿了渴望,極其好學。在他年僅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與幾位兄長一同分食梨子,小小的孔融竟主動挑選了較小的梨子,將大個兒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兄長們。當被問及為何如此選擇時,他天真地回答道:“這樣做方才符合孝悌的規矩呀!”這一行為充分彰顯了孔融年幼之時便已深植於心的良好品德和謙遜精神。
話說那漢桓帝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年僅十歲的孔融,跟隨其父孔宙一路風塵僕僕地來到了繁華熱鬧的京師洛陽。此時,那位被眾人譽為“天下楷模”的名士李膺正擔任著河南尹一職。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眾多文人士子皆以能夠與其結交為無上榮耀之事,於是乎,人們紛紛將前往李府拜訪之舉美稱為“登龍門”。
然而,這李膺卻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矩:若非當朝名士或是自家的世交親友,一概不予接見。小小年紀的孔融聽聞此事之後,心中不禁充滿了好奇。只見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竟大膽地宣稱自己乃是李家的世交子弟,然後便獨自一人興沖沖地上門拜訪去了。
當孔融踏入李府大門之時,府中的賓客們見來了這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兒,都不由得面露詫異之色。可這孔融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