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羨之(364-426年),南朝宋開國功臣,東晉左將軍徐寧之孫、上虞令徐祚[zuo]之之子,出身寒門。歷任琅琊內史、吏部尚書、丹陽尹、尚書僕射、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等職。宋武帝逝世後,徐羨之與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位大臣輔政。宋少帝劉義符不務政事,徐羨之等以太后名義廢黜劉義符,迎立劉義隆為帝。但不久,宋文帝以廢弒君主等罪名下詔將徐羨之等治罪,徐羨之遂自殺,時年63歲。
徐羨之,字宗文,生於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其家族背景深厚,祖輩皆在朝中擔任要職。祖父徐寧,曾任尚書吏部郎,此職掌管官員的選拔與考核,權重一時;後又被任命為江州刺史,雖未及赴任便不幸去世,但其仕途之順暢與聲譽之隆,已足以在家族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父親徐祚之,則在上虞縣擔任縣令,為官清廉,治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徐羨之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不僅學識淵博,更培養了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年少時,徐羨之便以其才華橫溢而嶄露頭角,最初被太子少傅王雅慧眼識珠,闢為主簿,成為王雅幕府中的重要助手。此後,他又相繼擔任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功曹、尚書祠部郎等職,但徐羨之並未滿足於這些職位,他心懷大志,渴望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施展才華。因此,當尚書祠部郎的任命到來時,他選擇了不拜,轉而投身於撫軍將軍桓修的中兵曹參軍一職,以期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中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桓修幕府中,徐羨之遇到了同樣胸懷大志的宋高祖劉裕。兩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因志同道合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裕的雄才大略和徐羨之的睿智沉穩相得益彰,他們在共同的政治理想驅動下,彼此扶持,相互成就。隨著劉裕勢力的崛起,徐羨之也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鎮軍參軍、尚書庫部郎、領軍司馬等要職,成為劉裕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將。
在與謝混共事期間,徐羨之的才華和人品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謝混是東晉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對徐羨之的才學和為人極為讚賞,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此後,徐羨之又相繼擔任琅邪王大司馬參軍、司徒左西屬、徐州別駕從事史、太尉諮議參軍等職務,其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是徐羨之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被任命為鷹揚將軍、琅邪內史,同時仍兼任大司馬從事中郎,其軍事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久之後,隨著宋高祖劉裕北伐的步伐加快,徐羨之又被轉任為太尉左司馬,負責留守後方的重任,成為劉裕北伐大軍堅強的後盾。在此期間,他協助劉穆之處理朝政,確保了後方的穩定與供給,為北伐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高祖計劃北伐時,朝中許多官員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唯獨徐羨之保持沉默。當有人詢問他為何不開口時,徐羨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官職和心願都已得到滿足。而且,當時南方和東方的敵人已經平定,國土大幅擴張,只剩下一些小規模的羌族尚未平定。高祖對此念念不忘,徐羨之認為自己的意願與高祖不同,因此不輕易參與討論。這段對話展現了徐羨之的謙遜和深思熟慮,他不因自己的地位而盲目附和,而是基於實際情況和個人見解作出判斷。
接著,劉穆之去世後,高祖任命徐羨之為吏部尚書、建威將軍、丹陽尹,負責留守事務,並允許他率領二十名甲士出入。後來,徐羨之又被任命為尚書僕射,原將軍和丹陽尹的職位保持不變。這顯示了高祖對徐羨之的信任和重用,以及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在宋高祖統治的第十四年,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