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木于徐時為子爵。“爵分等級,相當於目前“幹部”一詞,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級,每級規定劃有管轄的土地裡數不同,統稱為侯,若木為子爵,說明他屬候的四級,侯者則為侯國,也稱封國、方國,故有書上講徐國也稱徐方,故此我們文中直接的稱徐國,稱若木為國君了)。“東海”一詞是秦朝時設的郡名,徐的大部分地區在該郡內。
“歷夏商周世為諸侯,傳三十二世至偃王時,則以國為姓,天下徐姓自此始,偃王則為徐氏始祖”徐國經歷夏商周三個朝代,若木的後裔均為這個國家的諸侯(即國君),傳到偃王為國君時,已是第三十二代國君了,此時以國、以郡、以爵、以吉德、以地名等定姓有三十五種之多(注:《中華文化大博覽》中冊二十二頁“姓氏起源”)。徐國採取以國定姓,故此天下始有徐姓,偃王被稱為徐偃王,亦為徐氏始祖(公元前1101年至公元前947年在位)。徐國經歷了商湯王出兵伐夏桀(注:帝嚳的八個兒子人稱八元”在河南商丘建立的商族,夏朝封為商國)會戰鳴條(河南封丘東),夏桀戰敗自殺,夏朝亡。公元前1066年商朝西部諸侯武王興兵東征反商,攻伐商朝末代國君紂王,滅了商而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便於統治又封紂王之子武庚統治殷商遺民暗令弟管叔、蔡叔帶兵監視武庚。二年後周武王死,使其子周成王繼位,因年幼武王弟周公旦(即周公)代其執政,則管叔、蔡叔對此不滿,武庚利用其矛盾,乘機拉攏管叔、叔,並聯合東方親商的舊勢力-徐、奄、蒲等17個方國,以“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為藉口起兵反周。周公首先向姜太公(宰相:名姜尚,姜子牙)表白自己輔成王的誠意,安定了內部,便率軍東征,誅滅武庚等叛周的殷商貴族,並殺死管叔,流放蔡叔,然後令周公之子伯禽繼續進攻叛變的東方各國。經過三年戰爭,平定了叛亂諸國,周朝勢力進入了東方。封微子啟在商丘附近建立宋國,封伯禽為魯國侯,建立魯國,國都曲阜。至成王十一年,東方的奄及淮夷(其中有徐)再次反周,成王親征,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將叛亂平息。到了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時,徐國和東夷、南夷等又起反周,昭王又一次征服了諸國,當繼續南下攻荊楚時,周軍大敗,六師喪盡,昭王死於漢水之中。到了第五代君主周穆王時,即公元前963年(穆王14年),徐偃王率淮夷等36國再次侵犯西周,因勢力強大,穆王害怕,承認徐偃王為東方霸主,封為伯侯,為之東方諸侯的首領。之後周穆王乘徐偃王不備,令其封國的楚國文王帥軍伐徐,徐偃王心軟,以仁德理政,不忍子孫們長期遭受戰爭之苦,率子孫們數萬人北撤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距江蘇邳縣城東15裡)。公元前947年徐偃王死,後代鑿山為“龕祠”紀念,東山改為徐山(今江蘇徐州南60裡),居住地稱徐城,徐國,作為地名將彭城改為徐州,成為九州之一的徐州。楚戰勝徐使徐臣服於楚,但仍不服周朝統治,不斷地出兵攻擊或擾亂西周的統治者。又到了周孝王時,淮夷(徐)又攻擾西周,這次的攻擊,受到周厲王率軍阻擊,周軍敗,淮夷勢力逐漸向西發展。至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5年親自率兵同淮夷,徐戎(江蘇泗洪南)作戰,到達淮水,經五年多的戰爭,雖獲得了一些勝利,暫時控制了一些局勢,稱之為所謂“宣王中興”。實際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西周滅亡。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淮夷、徐國抵抗周的入侵,使周兵損失慘重敗戰西歸。宣王之後為西周末代君主幽王,他的主要敵人是西方的犬戎,其兵力用來對付犬戎,則無力對付淮夷、徐戎的攻擾,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鎬京(西安),殺死幽王,西周亡。西周王朝自建立到滅亡未能滅掉徐國,但是自徐國臣服於楚國後,屢屢同周作戰,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國力已大大衰退。徐國帶著沉重的戰爭創傷進入了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