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的敬仰與欽佩,更被讚譽為當之無愧的“高士”。其高尚品德與正直行徑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秉持正道,勇往直前。
正因為徐孺子在品德、學問和行為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水準,遠超常人,所以被時人尊稱為“南州高士”。這一稱號不僅是對他個人的高度讚譽,也成為了後世對德行純備的處士的一種代稱。
勤學苦讀:徐孺子出生在世代孺士家庭,但因當時社會動盪,徐家被迫多次遷徙,家境日益貧困,唯有力耕維生,這也培育出他不耕不食的良好品質。
他自幼對學習知識非常用功,天生聰慧、記憶過人,9 歲時就能背誦《春秋經》《公羊義例》等著作,並展現出獨特的辯證思維,留下了“徐孺子賞月辯月”的故事。
15 歲時,徐孺子前往櫧山(今江西豐城)拜大學者唐檀為師求學,開始系統學習《顏氏春秋》《京氏易》等著作,同時兼修風角、星宿、算曆、河圖、七緯、推步、變易等太學必修科目。後來經唐檀推薦及層層選拔,20 歲時到洛陽入太學深造,成為一名諸生,在此期間先後從師於樊英、黃瓊等大儒,與陳蕃、郭泰等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長為飽學之士,對儒家經典及其他各學都頗為精通。
堅執不仕:從太學畢業後,徐孺子沒有選擇“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是回到家鄉授徒講學。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東漢政治亂局,外戚、宦官勢力爭鬥,政治日益黑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徐孺子清醒地認識到在這種局勢下難以有所作為,也不願同流合汙,於是決定潛心傳道授業。
此後,他曾“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舉茂才”,還曾一次被“請署功曹”,一次被“舉有道”,一次“家拜太原太守”,兩次被皇帝以隆重禮節徵用,但都不為所動,一律謝絕,堅持自己的人生選擇。
品行高潔:回鄉後,徐孺子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傳業授道、講學授徒,恭廉表率、教化鄉里,成為當地的道德標杆。在他的影響下,當地鄉風日益淳樸,路不拾遺。
他對功名利祿看得很淡,不趨炎附勢,與當官的良師、友人保持一定距離。但他重情重義,常懷感恩之心,每逢良師或友人逝世,總是不辭辛苦、親往悼念。如得知黃瓊去世後,他不遠千里前往悼念,並按照獨特的方式祭奠;對自己的先師唐檀,他也是多次看望問候,唐檀病故後親自操辦喪事,且每逢清明都會去祭掃,還常常接濟唐檀的後人。
徐稺與東漢名臣黃瓊有過一段交往。他曾拜黃瓊為師,後來黃瓊應徵闢做了大官,徐稺便與他斷絕來往,以此表明自己不攀附權貴的態度。
他與郭泰也有過交集。黃瓊去世後,徐稺揹著糧食步行到江夏弔祭,哭完就離去,不告姓名。當時郭泰等數十人聽說此事後,懷疑是徐稺,便派人追趕。後來郭泰的母親去世,徐稺前往弔祭,在廬前放生芻一束後離開,郭泰由此感慨“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備受推崇:徐孺子品行如玉、學識淵博,深得黃瓊、陳蕃等人欣賞,他們多次向朝廷舉薦。陳蕃任豫章郡太守時,請求徐孺子出任功曹一職,徐孺子先去拜見後再推辭回家。為表示對徐孺子的敬重,陳蕃在家專設一榻,孺子來時才開啟,走後即收起,“陳蕃下榻”的典故由此而來。其故事也被後世諸多文人墨客所傳頌,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陳蕃下榻”是一個著名的禮賢下士的典故。以下是具體介紹: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是東漢時期的大臣。他為官耿直,敢於犯言直諫,與李膺等反對宦官專權,為太學生所敬重,被譽為“不畏強禦陳仲舉”。漢桓帝時,他任太尉,漢靈帝時,任太傅,後與外戚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