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東晉大臣徐邈(2)

徐邈,生於公元 343 年,卒於公元 397 年,表字仙民,乃是徐廣的兄長。他出生於東莞姑幕這個地方,也就是如今山東省的莒縣一帶。徐邈的父親名為徐藻,曾擔任過都水使者這一官職。

話說當年永嘉之亂爆發之時,局勢動盪不安,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徐邈的祖父澄之便與同鄉臧琨等人一起率領著自家子弟以及眾多鄉鄰共計一千多戶人家向南遷徙,最終落腳於京口,也就是現今江蘇省鎮江市這片土地之上。

到了東晉時期,孝武帝大力推行“招延儒學之士”的政策。就在這時,經過太傅謝安的極力推薦,已經四十四歲的徐邈得以增補為中書舍人一職,並在西省侍奉皇帝左右。每當皇帝向他詢問起有關文學方面的種種問題時,徐邈並非只是照本宣科、循規蹈矩地依照章節和字句來講解,而是能夠巧妙地開啟並闡釋文章的意義所在,清晰地標示出其中所蘊含的旨趣要點。正因如此,他深得皇帝的賞識與器重。不久之後,徐邈便被升任為散騎常侍,依舊留在西省繼續任職。

這位孝武帝啊,興致來了的時候常常會賦詩一首用來賞賜給諸位臣子。然而,孝武帝本人的詩才著實算不上出眾,所作詩文往往顯得較為粗俗淺陋。為了維護皇帝陛下的聲譽,心思縝密的徐邈總是會率先將這些詩作加以修改整理,仔細謄抄清楚。待到皇帝重新閱覽確認無誤之後,方才正式頒發出去。

在太傅謝安離世之後,各種各樣的議論聲紛紛而起,有的說是這樣,有的又說不是那樣,眾說紛紜。就在這個時候,徐邈出面勸說中書令王獻之應當對謝安的葬禮儀式加以特殊的禮遇。這一建議最終被採納施行,而這一舉動對於當時動盪不安的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穩定作用。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徐邈得以從原本的職位調任至祠部郎。在此期間,他的同事兼好友、擔任豫章太守一職的範寧,打算派遣議曹前往下屬各縣去深入瞭解實際情況。不僅如此,範寧還準備賦予這些議曹一項特別的權力——“訊問官長得失”。

得知此事後的徐邈立即給範寧寄去了一封信函。在信中,徐邈以一種委婉的方式向範寧表達了自己對他這種做法的不同看法。徐邈認為,身為正人君子,其行為處事不應該依賴於透過他人的耳目來獲取資訊並處理事務。他進一步解釋道:“從古至今以來,那些一心想要成為別人身邊左右耳目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心術不正的小人。他們往往先是憑藉著一些微不足道的所謂忠心之舉,逐步發展成了極大的不忠;也是先借助於一些看似微小的誠信表現,最後演變成了徹頭徹尾的不可信任。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君子之道逐漸式微消亡,善良之人被迫遭受迫害甚至身死異處。之前史書當中所記載下來的種種案例,實在是值得我們深刻借鑑啊!””後來,徐邈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出眾的表現得到了升遷,被任命為中書侍郎一職。這個職位可不簡單,他需要專門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這一重要工作。當時,太子尚且年幼,但皇帝對這位幼子卻極其寵愛有加。而東宮裡配備的那些文武官員們,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人才。其中,徐邈更是脫穎而出,被委以東宮前衛率的重任,併兼任著本郡的大中正一職,同時還肩負起傳授太子經學知識的使命。

儘管身處東宮要職,徐邈依然堅持每天早出晚歸地前往朝堂參與議政。他不僅能夠精心修飾各類文詔,使其更臻完美;而且還善於查漏補缺,及時發現並糾正朝政中的不足之處。皇帝對於徐邈這種嚴謹縝密的行事風格讚賞有加。

待到晉安帝登基即位之後,徐邈再次獲得晉升,出任驍騎將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公元 397 年(也就是隆安元年),徐邈不幸因病離世。在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留下了多部著作,包括《正五經音訓》以及《穀梁傳注》、《五經同異評》等等。此外,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