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遠送新行客”悲悼幼子夭折,文筆哀婉,情致動人,是一首較好的抒情詩。
人物典故
孔融讓梨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載:孔融有兄弟七人,自己排行第六。四歲時,每次和兄長們一起吃梨,他總是拿小個的梨,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們,並說按照禮法應該這麼做。小小年紀就懂得禮敬兄長,這讓孔氏家族的人非常驚奇。南宋儒學大家王應麟將“孔融讓梨”故事作為兒童品德教育素材,編入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
智謁李膺
《後漢書·孔融傳》《世說新語·言語篇》載:十歲那年,在京師洛陽,孔融以“孔家先祖孔子和李家先祖李耳亦師亦友,所以孔李兩家是世交”為由,順利登門拜訪了聲稱只接待當朝名士和世交親朋的“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在這次會面中,孔融還以其伶牙俐齒,讓太中大夫陳煒一度無言以對。因得到李膺讚賞,孔融揚名洛陽。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據《後漢書·孔融傳》,路粹狀告孔融,稱孔融說過“父親對孩子,能有什麼恩情?歸根結底,他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才有了子女;母親和孩子之間也是如此,她不過是一個瓶子,孩子離開了母體,就和母親沒什麼關係了”這樣的話。有學者認為,孔融“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可能是受到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影響。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為論證“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i]時,就拿父母和子女打過比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漢書·孔融傳》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下旬,曹操派人抓捕孔融。孔融料想自己必死,就把七歲的閨女、九歲的兒子託付給了別人。官兵來抓孔融時,這兄妹倆正在家裡下棋,見父母被官差帶走,他倆若無其事,無動於衷。有人責怪他們不起身與父母訣別,妹妹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後來兄妹兩個果然也被抓走處死。
《世說新語·言語篇》所載內容略有不同:孔融被捕,朝野內外驚慌恐懼。當時,孔融倆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官差來抓孔融時,哥倆正在玩琢釘遊戲,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孔融對官差說,希望禍不及幼子,能放過兩個孩子的性命。倆孩子卻從容上前,說“父親大人,被搗翻的鳥窩下面怎麼可能還會有完好的鳥蛋”。很快,來抓倆孩子的人就到了。
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孔融推崇備至,曾作《孔北海贊並序》,認為:孔融有英偉冠世的天資,是人中之龍。前代史書說他才能不高、野心太大,恐怕是當時奴婢小人之流對他的評價。世上被稱作英雄豪傑的人,才能、志氣各有高下,但臨危不懼、談笑赴死者才被視為英豪。曹操臨死之時,有眾多子孫圍在跟前,他還咿嚶涕泣,留戀他的姬妾,一生奸詐兇險的他,直到此刻才流露出真性情。因為世人總以成敗來評論人物,曹操才得以進入英雄之列。我讀孔融的《楊四公贊》時常常感嘆,當初曹操要害他,如果還有一個像他那樣的“魯國男子”慨然為之抗爭,孔融或許就不會死。
當代學者錢鍾書、徐公持等對孔融文章“雜以嘲戲”的特點持肯定態度。錢鍾[zhong]書認為,孔融的“嘲戲”是發表議論的一種方法,大體上與《史記·滑稽列傳》說的“微詞譎諫”即委婉的批評規諫相類似。徐公持認為:“至於(曹丕批評孔融文章)‘雜以嘲戲’,亦為實情,但自文學角度說,‘雜以嘲戲’亦為一體,可以增強論說文的興味,避免刻板枯燥。曹丕不滿孔融之‘嘲戲’,恐怕有個人嫌私原因。”
潘濬(? - 239 年),字承明,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於武陵漢壽(今湖南漢壽)的天空。
早期經歷:他的聰慧敏銳,猶如明鏡高懸,對答如流,條理清晰。在荊州之時,他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