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東晉大臣徐寧

井然有序。正因如此,桓彝在當地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人們對他的政績讚不絕口,史書更是稱讚他“頗有政聲”。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咸和二年(公元 327 年)。就在這一年,鎮守一方的將領蘇峻,以朝中大臣庾亮獨攬大權、專橫跋扈為由,悍然發動叛亂,並親率大軍直撲京城南京,這場動亂在歷史上被稱為“蘇峻之亂”。得知此訊息後的桓彝義憤填膺,毫不猶豫地立即集結起一支忠義之士組成的軍隊,準備趕赴南京去討伐叛軍。與此同時,他還迅速做出部署:一方面,派遣手下得力戰將朱綽率軍前往蕪湖,主動出擊迎擊叛軍;另一方面,則緊急向朝廷呈報當前嚴峻的軍情,請求支援。

此時,坐鎮於南京城中的庾亮得知蘇峻來勢洶洶,也是心急如焚。他當機立斷,派遣大將司馬流率領部隊火速趕往慈湖一帶抵禦叛軍的進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雙方剛一交鋒,話說那司馬流所率之部,剛剛踏上征途便遭遇了一場極其慘烈的潰敗,損失可謂異常慘重!司馬流本人更是不幸戰死沙場,令人扼腕嘆息。然而,朝廷並未因此退縮,旋即命令桓彝率軍繼續進擊討伐叛軍。

桓彝深知宣城的城防甚是薄弱,難以抵禦叛軍的猛烈進攻,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果斷決定先行撤退至廣德暫作休整。可是,局勢依舊不容樂觀,廣德似乎也並非久留之地。於是乎,桓彝再次做出決策,率領部隊退守涇縣,並在烏溪嶺迅速構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準備以此來頑強抵抗叛軍的攻擊。

就在這戰火紛飛、人心惶惶之際,許多州郡眼見叛軍氣勢洶洶、銳不可當,心中不禁生起怯意,紛紛派出使者前往叛軍營地,表示願意求和並歸順於他們。就連桓彝手下的一些部將見此情形,也開始勸說他不妨暫且佯裝與叛軍議和,以此避開叛軍鋒芒正盛之時,從而保全自身實力。

然而,桓彝聽聞此言後卻是怒髮衝冠,厲聲痛斥道:“我身受國家的深厚恩澤,理應為國捐軀,至死方休!怎能容忍自己忍受屈辱和玷汙,去與那些醜惡叛逆之人互通訊息?即便最終不能戰勝敵人,這也是命中註定之事罷了!”言罷,桓彝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奮勇抵抗到底,毫不退縮。

緊接著,桓彝派遣麾下得力將領俞縱牢牢守住涇城的重要門戶——石蘭。誰曾想,那狡猾的蘇峻竟然暗中調遣兵力,從東南方向出其不意地發起了包抄襲擊。儘管俞縱指揮有方,將士們拼死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石蘭防線還是被叛軍攻破。

叛軍乘勝追擊,直逼涇城城下。此時的涇城已然成為一座孤城,形勢岌岌可危。但桓彝毫不畏懼,親自登上城頭指揮作戰,堅決拒絕了叛軍的多次勸降。城中軍民在他的激勵下,同仇敵愾,誓與城池共存亡。奈何雙方力量懸殊實在太大,經過數日激戰,涇城最終還是被叛軍攻破。在那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撤退路途之中,他遭遇了窮兇極惡的叛軍襲擊。儘管他拼盡全力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最終慘遭叛軍殘忍殺害,生命永遠定格在了五十三歲這一年。

這位不幸遇難者離世之後,宣城有位名叫紀世和的義士聽聞此事,內心悲痛不已。出於對逝者的敬重與憐憫之情,紀世和不辭辛勞地收集起他的遺骸,並將其妥善安葬在了城北小鎮的東門渡處。

時光荏苒,局勢變幻莫測。不久之後,蘇峻率領大軍攻入了南京城,一時間城中人心惶惶。而原本掌握朝政大權的庾亮見勢不妙,只得匆忙出逃以避禍端。自此,蘇峻得以獨自掌控朝廷政權,一時之間權勢滔天。

然而好景不長,時間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僅僅只過去了些許短暫的日子,歷史的車輪便來到了咸和四年,即公元 334 年。在這一年裡,蘇峻那令人髮指的惡行,就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開來,終於引發了眾人心中壓抑已久的憤怒與反抗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