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曹魏重臣徐邈(1)

了。這是因為世人總是隨波逐流,變化無常,而徐公秉性高潔,持之以恆。”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是西晉時期的名將和政治人物。他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容顏英俊,多謀善戰。初任河東從事,後擔任廣漢太守,平定益州叛亂,升任益州刺史。他利用長江上游地勢之利,修造戰船,組建強大的水軍,上書晉武帝,促成晉滅吳之戰。咸寧六年(280年),他率兵順流而下,攻克丹陽郡,率先攻取石頭城,接受吳末帝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大業。戰後,王濬因滅吳功勳卓著,拜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封襄陽縣侯。為避猜忌,他縱情享受,累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職務。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歲,諡號為“武”,安葬於柏谷山。他在眾多戰役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晉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王濬是弘農湖人,出身於世代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時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養品行博取名聲,故而不為鄉里所稱道。稍後才改變志節,爽朗曠達,恢宏有大志。

長大之後,被州郡長官徵辟為河東從事。因王濬為人嚴正清峻,一些素來不廉潔的官吏聽說他到任,皆望風而去。刺史燕國人徐邈有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選擇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會同僚佐吏,令女兒在內觀看,女兒看中了王濬,並指著告訴了母親,徐邈便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後來王濬為徵南將軍參軍,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hu]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制。”羊祜說:“王濬有大才,將要實現他的願望,是可以任用的。”後轉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有見識的人認為羊祜可算是善於薦賢的人了。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兵士苦於戰爭徭役,生了男丁多不願養育。王濬制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減輕差役課稅,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千人。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對百姓廣施德政,百姓非常愛戴他。王濬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請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同年·,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

晉武帝謀劃滅吳,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臺,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一隻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面,順流漂下。

賈充、荀勖進諫以為不可伐吳,只有張華堅意勸武帝伐吳,又遇上杜預自荊州上表請求伐吳,武帝這才下詔,分別佈署伐吳兵力。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書·王濬傳》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zi]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定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羊祜捕獲吳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