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0部分

三零六、興亡

趙與莒之所以會失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無力感。該章節由網友上傳,網特此申明

如今中原故地的官吏,出於平衡的考慮,大致來自於三批,趙與莒最信任的一批是來自流求,經過流求十年培訓與實習的一批官吏,他們熟悉新式管理方法,瞭解未來的展趨向,對於大宋的國勢充滿信心。其次一批是大宋禮部會試、吏部選拔的進士們,他們飽讀詩書,滿懷經世救民之心,出仕、有朝一日為卿為相是他們的理想。第三批則是經過臻別的原金國官吏,趙與莒明白,若想得到中原遺民的支援,原先的金國官吏就不能盡數放棄,必須引用其中一批,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矛盾,降低中原遺民是“被征服”的屈辱感,這一批官吏當初經過很嚴格的考核臻別,可以說每個都是十里挑一。

然而,讓趙與莒極度失望的是,在王啟年的奏摺和特使的遺奏中,與那些黑心煤廠主勾結的,並不僅僅是那些金國故吏,相反,他們的人數反而在墮落的官吏中所佔數量最少,情節也最輕,這可能與他們作為大宋政權的“新人”要謹慎幾分有關。至於另兩批,則是更佔半壁,來自流求的官吏最為狡猾,手段也高明,而來自科舉的官吏最為貪婪,貪汙得最為理直氣壯。

才打下來不過兩年的地方,吏治就如此墮落,這讓趙與莒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絕望。特別是那批來自流求的官吏,他很努力地培養他們,透過各項手段來提高他們的待遇,但人心不足蛇吞相,在流求嚴格的監督制度下,他們表現得循規蹈矩,可到了打下的中原地區,別的派系的官員都將他們當作是天子嫡系,他們的權力失去了必要的監督,個人地**也就不可遏制地膨脹起來。

將吏治的清明寄託在官員個人的操守與道德上。這是最靠不住的。但以趙與莒的經歷智慧和能力,他又不知道如何在這個時代,建立起能夠制約這些官員的制度。只有蠢得臀部與大腦換了位置地人,才會以為引進後世所謂西方制度便可解決掉一切社會問題,也只有比這種人更蠢的傢伙才會相信所謂西方文化一定優於中華文化。

那些人全然未曾想過,他們推崇的西方制度中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一個內容。也就是文官制度,根本就是誕生於中華的科舉制度與西方文明結合之後的產物。

若是說此前,趙與莒還可以憑藉自己做為穿越的智慧,對大宋各個方面進行指導的話,那麼現在,他與如今大宋任何一個官員、儒生、士大夫沒有兩樣,都是在摸索,在探究,究竟怎樣的制度才能讓這個社會更為公正。怎樣地方法才能讓大宋的工業化成果為絕大多數百姓所共享。

這是一個原則,趙與莒堅決不會允許那種最少數人獨佔社會財富,憑藉自己掌握的行政、輿論等等諸多特權。大肆侵吞百姓辛勞與智慧成果地事情,在趙與莒看來,那種人便是整個華夏的癌細胞。

故此,在單獨面對崔與之許久之後,趙與莒終於開口了。

“崔卿,朕好讀史書,諸史、通鑑,朕都看了不下數遍。朕覺得這悠悠青史,不外乎十字。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地,一國,未有能跳出此圈。初興之時,諸人同心協力,共赴時艱,唯有如此。方能死中求活。其後情勢好轉,便漸生懈怠,人亡政息有之,求榮取辱有之。朕每思至此,便暗自警醒,如今我大宋在八年之內一挽頹勢,中原已復,國勢日強,正所謂其興也勃焉。既是如此。安知日後。是否會有其亡也忽焉之日?”

“朕原先以為。即便是有其亡也忽焉之日。也當是百十年之後。朕與諸卿皆已故去。後世不肖子孫。不知民生疾苦。而至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