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三串珠子懸於頸上以為飾,頭上插各種銀、銅質裝飾品。
“仡佬族婦女善於刺繡。舊時女子出嫁都要準備一套親自刺繡的嫁衣和枕帕、帳簾、床圍等用品。刺繡常用的傳統技法有架繡、挑繡、梭繡、遊繡等。仡佬族婦女在鞋面、圍腰、手帕、腰帶、衣、褲邊以及枕、簾子、荷包、褡褳等處都要繡上花樣,用來點綴裝飾。
“仡佬族人善紡織、刺繡、蠟染,歷史上因其服飾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佬族人結婚都有一定的程式。先由男家託媒婆向女家提親,女家即便滿意,為顯示女兒身價高貴,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媒婆得跑兩三趟,並帶上雞、酒等見面禮,如禮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辦酒席,白天擺出陪嫁品任人觀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親好友道別。迎親時,迎親花轎由媒婆帶隊,推選族中一位德高望眾者為押禮先生,組成迎親隊。迎親隊拂曉出發,一路上嗩吶、鑼鼓配合吹奏迎親曲調。新娘上轎前,由福壽雙全的婦女幫助開臉、梳妝打扮、穿上大紅寬袖長袍嫁衣,並配上“背鏡”。孃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伕。花轎前掛銅境,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介紹完仡佬族,或許吳總你們會問,這個地方怎麼叫‘堯上’呢?關於它的來歷,我就要先帶大家去參觀我們的‘鄧氏宗祠’了,傳說當年兩條鯉魚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為了使魚能喝上水,特地在魚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諧音,形成了雙魚雙塘的獨特景觀。
“祠堂,實際上當年是為了祭祀堯上村鄧氏始祖創立堯上村之功而專門修建的。相傳六百多年以前,一個江西的姓的一位後生,他的父輩有三兄弟,分別取名為鄧大縣、鄧大州、鄧大府,取這樣的名字就是企盼做縣官、州官、府官,然而卻沒有一個當上官。這位鄧姓後生見父輩門的奢想落空,就隻身外出闖蕩世界,經過長途跋涉,他來到佛頂山腳下的包溪河畔,見這裡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個安居樂業能過上好日子的地方,於是定居下來。在耕作之餘,用祖傳的手藝將這裡的黏土捏成碗盤盆罐,建成土窯燒製碗盤盆罐拿出去賣。凡購瓷器的人都以去‘窯上’找鄧師而形成習慣叫法。‘窯上’即‘堯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稱。如今堯上村的人多數都姓鄧,建這個祠堂自然是為了紀念先輩們的創業之功,現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陳列館,收集了人文自然資料標本,大家可以在陳列館中瞭解我們堯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風情地貌,參觀結束後,還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儺堂戲表演。”
導遊黃桂蓉邊走邊講,來到了一棵大樹下,那棵大樹,林業部門掛了牌子。導遊黃桂蓉講解道: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棵樹叫‘侯慄樹’,這棵樹需要四個人才能將它合抱住。大家請抬頭,樹上神奇地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蘭花,更有蜜蜂常年縈繞,據說,它已有千年高壽,是棵神樹,當地人稱它‘許願樹’,據說能給人帶來好運。”
邊看邊遊覽,就來到了一片民居之中。導遊黃桂蓉指著民居講解道: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裡的民居,這裡住著五十餘戶仡佬人家,所有的房屋建築都是兩層,它濃縮了中國中部和西南兩地建築文化風格,前面伸出挑梁,典型的幹欄式吊腳樓建築。但又有獨特之處,高門檻,中間還設定了一個小腰門,其主要功能就是家裡的小孩出不去,大人可以安心勞作;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不讓外面的野獸、牲畜進去。大家請看,這些房屋格局大體一樣,都是左右兩個廂房,呈“凹”字形,十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