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柱承受著整棟木房的重量,除宗祠為懸山頂建築外,其餘的都是歇山頂建築,總體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這些窗鏤花的圖案也非常精美,以梅花、龍、鳳、仙鶴等一些吉祥的圖案為主,表現了我們仡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走在民居中留處的石板小街上,吳總等一行覺得心情怡然。
這條小街一直延伸至包溪峽谷,是堯上的主要街道,小街兩邊有仡佬族風味小吃和一些獨特小商品。
那條小街走完,便是一條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風雨橋”。導遊黃桔蓉介紹道:“這是一座風雨橋,這條小河叫包溪河,它位於堯上民族村的西頭出口處,河的這面是堯上村,對面是佛頂山,風雨橋長二十米,寬三米。兩側是木柵欄欄杆,高約四米。可供行人走路、歇息和避雨之用,是一座具有多種功能的木結構橋。雖然堯上村與佛頂山僅隔了一條小河,易漲易落山溪水,每逢小河漲水和冬天的時候,給人們上山打柴狩獵採藥帶來極大的不便,於是堯上村的祖輩們早先便開始用樹木在河水搭橋,但常常被洪水沖走,後來他們便以仡家民居的風格建造了這座風雨橋。這橋不僅成為穩固的出行之道,而且還裝飾了山寨,成為一道風景。閒暇之餘,它也成為不少仡佬青年男女對歌擇拌的好去處。”
看完了堯上民俗村,便到中午時分了,一行人在街邊小吃店隨便吃了小吃,便驅車前往樓上古寨。
到了樓上古寨,剛剛下車,導遊黃桂蓉便開始了講解。
“樓上千年古寨,說它是個古寨,一點也不誇張,因為這裡一切都充滿了古樸的神韻,古橋、古井、古風、古屋、古樹,彷彿都在為我們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故事,置身其中,您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遙遠的過去,品味那段的滄桑歲月!
“吳總,各位朋友,可能會覺得‘樓上’這個名字有點普通,也覺奇怪,為什麼叫‘樓上’呢?其實原來不叫‘樓上’,而叫‘寨紀’,是因為寨中的一小水溝處有一座樓房,下面修了一條長長的巷道做過道,便叫‘樓巷’,因‘上’與‘巷’諧音,久而久之村民便習慣地稱之為‘樓上’了,一直沿用至今,這是關於‘樓上’一詞的來歷。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樓上的基本情況,樓上位於石阡縣城西南的廖賢河畔,距縣城十五公里,現有四個村民組,一百五十戶人家,五百多人,整個景區面積約四平方多公里,從石阡縣城至景區有四十分鐘車程。在這個古老的村寨裡,至今仍保留著獨特的民族風俗,唱山歌、哭喪哭嫁、吹嗩吶等多種獨特的習俗。”
快到的時候,導遊黃桂蓉指著那片古老的民居說道:
“吳總,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古居了,樓上千年古寨正為我們褪去它神秘的面紗!”
首先遊覽的是一處戲樓。導遊介紹道:
“我們現在遊覽的這個古建築是樓上古寨的戲樓,它始建於清朝末年,兩邊為走廊,中間是舞臺。走廊是專供演員化妝、更衣、存放道具的地方;舞臺則是上演木偶戲、人大戲的專門場所。現在主要上演木偶戲,人大戲卻很少了。木偶戲在前面我們已經作了一些介紹。下面關於人大戲我向吳總等各位朋友作一個簡單介紹。
“人大戲整個戲的精彩之處在於,它要求演員用豬胃裝上豬血後綁在腰間,另外一個人用釵去釵這個血袋,然後血噴出來,在這一剎那,被刺的演員必須順著刀被挑起來,整個戲算成功,這要求演員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藝。
“這個戲樓的格局和石阡萬壽宮戲樓如出一轍,是外來文化的一個縮影,為什麼跟中部文化有關呢?這裡的整個村民皆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明朝弘治六年(1496年),始祖周伯泉帶著家人辛苦勞累、沿著崎嶇的山道長途跋涉,一路尋找安身之地,遙望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