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
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
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 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
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 年7 月,北京清華園。
儀態萬方盡顯風采
演講者在與聽眾見面之前,一定要認真地修飾一下自己的“形象”,這是十分必要的。
怎樣才能給聽眾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呢?
主要表現在儀表和禮儀兩個方面。儀表的概念是比較寬的,這裡著重介紹一下服裝和麵容的修飾。
服裝是文明的象徵。穿著講究是文明的表現,也是對聽眾的尊重。同時,服裝又是一種資訊,可以表
達出演講者的身份、情緒和風格。更主要的是,演講者的服裝與演講內容構成一體,成為演講者氣質、風
格的外在表現。
演講者服裝的標準,並非要求人人西裝革履、衣冠楚楚,更主要的是講究著裝的整潔、合身、樸素、
大方;著裝要講究“適度”,給人以自然得體的印象,不可裝飾過度,分散聽眾的注意力。要記住:演講者
登臺前最好照一照鏡子,或者請別人看一看,有什麼不適宜的地方,並及時修正,以免貽笑大方。
面部是儀表的中心,和服裝一樣,也需要修飾一下。男士要刮刮鬍子,梳梳頭,不然鬍子拉碴,頭髮
蓬亂,很不雅觀;女士可薄施淡妝,給人以精神煥發、整潔一新的感覺。這些都是必要的。
總之,演講者應以堂堂的儀表、瀟灑的風度、俊美的容顏,給聽眾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是演講者有修
養的表現。
禮儀表達了演講者的精神狀態,它將給聽眾留下最初的印象。是誠摯還是虛偽,是謙虛還是傲慢,聽
眾都會從中做出初步的判斷,因此,不可忽視。
我在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每次出去講課或者主持各種活動,我都會事先將當天要穿的衣服準備好,
而且搭配得當。我個人比較偏重紅、黑、白三種顏色,但是,把這三種顏色搭配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每次都要花費一點時間,仔細琢磨,這件襯衫應該配哪件外套?那條褲子應該搭配哪雙鞋?這不僅
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更是對別人的尊重。
如果一出場就給人一種邋遢的感覺,那麼,就會讓聽眾從一開始就很反感你,並且會影響到講課的效
果。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論主持還是講課,都是從你站到講臺上的那一刻開始的。不等你開
口,臺下的聽眾首先在心裡就會對你的形象先打一個分。如果你的形象很好,那麼,他就會很信任你,對
你的講話也感興趣;如果你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