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3部分

用套筒式刺刀,那麼冷熱武器可以並存使用啊。

李超覺得改進改進,其實火門槍不一定就非得要兩個人使用,一個持槍,瞄準和點火射擊是可以一起的。

不過火門槍不比火槍,一個竹筒就行了。

一把火門槍,還得特別鑄槍管,還要造適合的子彈,打造刺刀,這些都不容易的。

不過以大唐如今的實力,製造出新型火門槍,並不是問題,不過是需要些時間罷了。

第865章 能當錘子用

小小一根火繩,卻是大唐軍方的戰略物資,製作方法極為極密,工藝配方是國家機密。

這個製作工藝當然是李超拿出來的,然後獻給朝廷。李世民還特別下了一道聖旨進行褒獎,還賞了李超五百貫錢。

在歷史上,火繩可是還得數百年之後才出現的。

不過其實,這東西也不難。就是把幾股麻搓成繩,然後用醋煮過或浸以助燃物的溶液之後再烘乾。

這種火繩製成後,燃燒的時候便是陰燃,燃的極慢,不過點起來也難。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火繩,後來才有了火繩槍。

在此之前,是直接拿燒紅鐵絲或者木炭去點火門裡的火藥的。

而現在李超有火繩也有導火索,當然不需要再那麼麻煩了。

坐在船上,一路順江而下,偶爾也上岸休整,補充糧草等。李超這些天,就天天在船上研究他的火門槍,或者說是火繩槍。

歷史上,火門槍最初發明的時候都極大,得兩個操作。後來,有人把火繩槍改改的更短小,並且在槍身上掛上了繩子,這樣一來,作戰的時候,士兵可以把槍掛在脖子上,然後左手持槍瞄準,右手點火。

船上就有隨軍的鐵匠,這些人本來是修補鎧甲和兵器的,李超把他們叫來,向他們仔細的講解自己需要的東西。

槍管,刺刀。

還找來木匠,讓他們按自己的要求製作槍身。

歷史上的火門槍,其實就是一個棍子上套一截槍管。

這種直棍的槍身,持作起來很不方便,不利於瞄準。李超乾脆也來個拿來主義,把本來七八尺長的長槍,改成只有三尺。

其實這個長度,都是遠超後世的步槍了,畢竟多數步槍都只有不到三尺長。但李超考慮到這個時候,肯定還要近身博鬥的,因此最後採用三尺長。

槍托也採用了那種步槍槍托形狀,還在槍管上加了準星。

不過這槍經不了後世的火繩槍,李超這槍槍管很短,因為槍管越長工藝越難,另外,李超這槍也沒有槍機,自然也就不能直接扳動扳機就帶著火繩點火。

說白了,還是火繩槍要求的工藝太高,製造難度和成本大。

也許以後李超會改進為火繩槍,但現在肯定還是隻能先研究製造火門槍。另外,槍上還增加了背繩以及套筒刺刀。

工匠們手藝很精,他們不知道火槍的作用,但李超吩咐下來了,他們就按著打製。

一樣樣的按著圖紙尺寸手工打造。

因為是火門槍,槍管很短,因此倒不是後來的那些鳥銃槍管那麼難打。明清時期的鳥銃,已經是很先進的火繩槍。不但槍機的構造多、複雜,而且槍管很長,槍管越長越難打造,為了保證不炸膛,得用鑽膛法鑽出槍膛來,十分緩慢,合格率也低。

但李超現在讓工匠們打造的槍管,只有很短一截,因此工藝上難度不大。

這樣的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對子彈也沒有太多要求,不比鳥銃,子彈得合槍管,一般一把槍得專門配個鉛彈模子,士兵自己拿鉛塊熔鑄鉛彈。等到了後來線膛槍的時候,子彈就要求更嚴了。

而現在,鐵砂、石子什麼的都能用,填充進去就行,不一定非得合槍管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