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3部分

在鐵匠們的仔細研究打造下,尤其是有李超這個設計師給他們指點關鍵之處,火門槍製造的很順利。

長城七號,是第七把試驗品,也是目前最符合李超心意的一把槍。

外觀上,幾乎和明朝時的火繩槍一樣了,有準星有照門,有可以抵肩射擊的槍托,還有利於瞄準的槍身。

只不過,這把槍沒有槍機部份,這把槍上有火門,裡面裝有火藥,射擊時需要先手持火繩點燃火門裡的火藥,然後引燃槍膛裡的火藥,將槍膛裡的子彈發射出去。

其實要加一個槍機,也並不是有那麼的難。

長城六號,就是一把有槍機的火繩槍。那把槍,工匠們按李超的圖紙,在槍托的外則開了一個凹槽,槽內裝有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能夾住火繩。

槍管的後端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只要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便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子彈射出。

不過在仔細的盤算過後,李超覺得長城六號加了槍機之後,射速確實能變快,但一把槍的製造成本和難度卻是直線上升。

最終,李超還是決定慢點來,火繩槍再快,可如果槍管跟不上,那其實射程了有限,指望著一把這樣的火繩槍就能成為戰場主力,是不現實的。

減去槍機這部分,也不用引火索,而是直接手持火繩去點燃火門裡的火藥,李超覺得簡單了許多,尤其是製造的時間、難度和成本,都是直線下降的。

戰爭史上,並不是那些威力越強的武器應用越廣,相反,很多簡陋的武器地淘汰了那些強大的武器,就比如許多普通兵種,把一些強大的兵種給淘汰了一些。

南北朝時期盛行的甲騎具裝,最後卻被那些長矛兵給取代了。馬槊那種昂貴犀利的武器,也被木杆長槍取代了。

只因為價效比三個字。

許多兵種雖然不如那麼厲害,但他們訓練週期,裝備成本,補充速度等都更快。

一把好的馬槊得製作三年,花費昂貴,可一把木杆槍卻簡單的多,制一把馬槊的錢能制上百把木槍。養一個甲騎具裝,也許能養一百個長槍兵。

而一個重灌騎兵陣亡後,要補充卻非常困難,不但裝備貴重,而且需要的訓練週期也更長,對於戰士和戰馬的要求都極高。

可一百個普通輕步兵陣亡了,再補充一百個卻非常容易,一百個農民徵過來,給一杆長槍,就成了一百個長槍兵了。

最終,歷史淘汰掉了重灌騎兵,淘汰掉了馬槊,這就是潮流趨勢。

就好比弓箭和火槍一樣,在早期,火槍的威力完全無法和弓箭相比。但反過來說,火槍兵的訓練週期更短,訓練成本更少,而且對兵員要求也不高,甚至老少男女都能操作,如果有一定的數量,威力也一樣驚人。

相反,一個弓箭手卻不是那麼容易訓練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和能成為優秀的弓箭手,而且弓箭手還對兵員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甚至在戰場上,一個士兵其實連續開不了多少弓,就會力量耗盡。

而火槍兵不存在不能連續開槍的問題。

長城六號效能更高,但價效比卻低。

反之,長城七號沒了槍機,靠手動點火,但操作簡單,製作成本低,生產週期短。

長城七號由李超親自試槍,當他端著這把三尺長槍,把槍托抵在肩上,把槍身貼在腮上,藉助準星和照門,在三十步一槍打中了前面那棵一人合抱粗的樹幹時,引的一群將領們都驚呼連連。

這把在他們看來改的非常短小的火槍,居然還更厲害了。

走到樹前,樹上嵌著數粒鐵砂。

長城七號可以裝鐵珠也可以裝鉛彈,也還可以直接裝鐵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