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雄蕊4,與花瓣互生,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 - 1厘米,密被疏柔毛。果實為核果,長橢圓形,長1.2 - 1.7厘米,直徑5 - 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呈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在3 - 4月,果期在9 - 10月。
四、藥用部分
山茱萸的藥用部位主要是其乾燥成熟的果肉。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將果實除去果核,然後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乾燥,得到可供藥用的山茱萸肉。山茱萸肉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 - 1.5厘米,寬0.5 - 1厘米。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山茱萸肉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環烯醚萜苷類、有機酸類、多糖類、黃酮類等,這些成分是其發揮藥用功效的物質基礎。
五、附方功效與作用
山茱萸湯(《聖濟總錄》):由山茱萸、人參、白朮、五味子、桂、陳橘皮、乾薑、甘草等組成。此方可用於治療傷寒後,下痢日久,不思飲食,身體虛弱等症狀。方中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與人參、白朮等健脾益氣之品配伍,共奏健脾補腎、澀腸止瀉之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經典名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用於治療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症。山茱萸在方中發揮補益肝腎、澀精止遺的作用,與熟地黃、山藥等藥相伍,三補三瀉,補中有瀉,共成滋陰補腎之劑,是治療腎陰虛證的常用方劑。
左歸丸(《景嶽全書》):由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組成。功能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用於真陰不足,腰痠膝軟,盜汗,神疲口燥等症。山茱萸在方中滋腎益肝,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滋陰補腎的功效,對於改善因真陰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有顯著效果。
右歸丸(《景嶽全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肉桂、當歸、制附子組成。有溫補腎陽,填精止遺的功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等症。山茱萸在方中既補益肝腎,又能澀精止遺,與其他溫補腎陽、填精補髓的藥物配伍,使腎陽得補,命門火復,諸症自除。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由沙苑子、芡實、蓮鬚、龍骨、牡蠣、蓮子組成,可加山茱萸增強療效。具有補腎澀精的功效,用於治療腎虛不固之遺精滑洩、神疲乏力、腰痛耳鳴等症。山茱萸加入方中,能進一步增強補腎固精的作用,使藥物的療效更加顯著。
縮泉丸(《魏氏家藏方》):由烏藥、益智仁、山藥組成,可配伍山茱萸使用。具有溫腎祛寒,縮尿止遺的功效,主治膀胱虛寒症,症見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等。山茱萸與方中藥物配伍,能溫補腎陽,固攝下元,增強縮尿止遺的效果。
固衝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由白朮、生黃芪、龍骨、牡蠣、萸肉、生杭芍、海螵蛸、茜草、棕邊炭、五倍子組成。具有益氣健脾,固衝攝血的功效,用於脾氣虛弱,衝脈不固之血崩、月經過多等症。山茱萸在方中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對於固攝衝脈、止血有重要作用。
無比山藥丸(《備急千金要方》):由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茱萸、茯神、菟絲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澤瀉、杜仲、牛膝組成。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