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一種常見中藥材,一味藥的作用幾味例舉:
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如治療脾胃虛弱的四君子湯,其中甘草就起補脾益氣的作用,助人參、白朮等增強補脾之功。
清熱解毒
可解熱毒,用於癰疽腫毒、咽喉腫痛等。如桔梗湯,以甘草配桔梗,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治療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還可解藥物及食物中毒,緩解藥物毒性,與綠豆同用可解食物中毒。
祛痰止咳
能祛痰,使痰液易於咳出,還能緩解咳嗽。如甘草合劑,主要成分是甘草流浸膏,有良好的祛痰止咳效果,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等。
緩急止痛
能緩急止痛,用於攣急作痛。如芍藥甘草湯,甘草與芍藥配伍,酸甘化陰,能緩解腳攣急、腹中攣急疼痛等。
調和諸藥
能調和其他藥物的藥性,使方劑中各藥更好地發揮作用,緩和藥物的烈性或毒性。如在很多方劑中,甘草可緩解大黃、芒硝等的瀉下峻猛之性,讓藥效更和緩持久。
調和藥性
還可緩和藥物的偏性,使藥物作用更平穩。如在一些溫熱藥方劑中,甘草可稍緩其熱性,以防用藥後出現燥熱等不良反應。
甘草:百草之王的藥用與食療探秘
一、中藥別名
甘草,這味在中醫藥領域熠熠生輝的藥材,有著眾多富有韻味的別名,如“國老”“甜草”“蜜草”“粉草”等。稱其為“國老”,是因為甘草在方劑中就如同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老者,能調和諸藥,協調各方藥物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發揮出最佳的療效,保障人體的健康,故而獲得如此尊稱。而“甜草”“蜜草”之名,則是源於甘草本身具有濃郁的甜味,這種甜味在眾多中藥材中十分獨特,易於辨別。“粉草”的稱呼,與甘草的炮製方法有關,在加工過程中,甘草去皮後呈現出粉性十足的外觀,因此得名。這些別名不僅體現了甘草在中醫藥界的重要地位,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它的特性和價值。
二、生長產地分佈
甘草多生長於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及黃土丘陵地帶,對環境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它具有耐旱、耐寒、耐鹽鹼的特性,能夠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頑強生長。在全球範圍內,甘草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澳洲及美洲等地。在中國,甘草的產地分佈廣泛,以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的品質最為上乘。內蒙古的甘草,因其生長環境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甘草質地堅實、粉性足、甜味濃,被視為甘草中的上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享有盛譽。新疆地區的甘草,生長面積大,產量高,其質量也較為優良,為我國的甘草供應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形態與特徵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 30 - 120 厘米之間。它的根和根莖粗壯,外皮呈紅棕色或灰棕色,內部為淡黃色,質地堅實,粉性足,具有明顯的甜味。甘草的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葉子為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呈卵形或橢圓形,葉片兩面均有短毛。夏季開花,花為蝶形,顏色多為紫色、白色或黃色,密集生長在葉腋處,形成總狀花序。果實為莢果,呈彎曲的鐮刀狀或環狀,密佈刺毛狀腺體。
四、藥用的部分
甘草主要以其乾燥的根和根莖入藥。在秋季採挖後,將根和根莖除去鬚根,洗淨,切成長段,曬乾或烘乾後備用。這些經過處理的根和根莖蘊含著豐富的藥用成分,是甘草發揮藥效的關鍵所在。
五、附方功效與作用
甘草湯:僅由一味甘草組成,劑量一般為 10 - 15 克。將甘草加水煎煮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