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洋,先後在南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與唐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作戰。與其輝煌的戰鬥經歷不一樣,此時的“鐵公爵”號已經是一艘名副其實的老爺艦了,不但有數十年的艦齡,而且效能已經嚴重落後。
在一戰結束後,隨著“海軍假期”到來,四艘“鐵公爵”級戰列艦先後退役,甚至是直接被拆毀,其中“鐵公爵”號就在1929年的時候退役,兩年後,英國海軍將其改成了訓練艦,主要用來訓練海軍官兵,這也算是發揮其餘熱吧。在此期間,“鐵公爵”號沒有做任何改進,在二戰爆發的時候,停泊在斯卡帕灣的“鐵公爵”號遭到了德國空軍的轟炸,為了避免在港口內沉沒,被迫衝上淺灘擱淺。隨著戰爭越大越激烈,英國海軍修復了“鐵公爵”號,並且在大修期間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包括用14英寸主炮提換掉以前的13。5英寸主炮,安裝更先進的炮瞄系統,後來還加裝了雷達。經過了全面改進之後的“鐵公爵”號在效能方面只能勉強達到英國海軍的要求。
在此之前的幾年戰爭中,“鐵公爵”號一直留在英國本土艦隊裡,除了幾次出海攔截德國艦隊之外,大部分時間該艦仍然用來訓練新兵,很少參加作戰行動,更沒有前往戰鬥激烈的地中海,也沒有隨同坎寧安南下。實際上,“鐵公爵”號只能算是半艘戰列艦,至少該艦的狀態一直不怎麼樣,其最快21節的速度也嚴重落後了。如果不是因為遠征艦隊的覆滅,英國海軍缺少戰列艦的話,恐怕也不會讓“鐵公爵”號再次披掛上陣。
艦隊中的主力是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這五艘戰列艦也都是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建造的,可相對而言,“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效能並不算落後,在其建成的時候,以速度快而聞名。當年,正是因為得知德國海軍正在建造更先進,更強大的戰列艦,英國海軍在啟動了“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研製工作,並且將以往通用的13。5英寸主炮換成了15英寸主炮,同時為了減輕上層建築的重量,少了一座炮塔。另外,該艦是英國海軍第一種採用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艦,其速度達到了25節,而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戰列巡洋艦也差不多就這個速度,這也算得上是“快速戰列艦”的鼻祖吧。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也參加過“日德蘭海戰”,並且因為其速度快,被編成了戰列艦分隊,支援擔任前衛的戰列巡洋艦分隊,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幾乎全部戰傷,其中“厭戰”號因為沒有及時跟上艦隊轉向,遭到了德國戰艦的集中攻擊而被重創。隨後,“伊麗莎白女王”號取代了“鐵公爵”號,成為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旗艦,並且參加了隨後遠征太平洋的作戰行動,除了“厭戰”號與“黃金海岸”號在大修,沒有參加遠征之外,其他三艘戰列艦都參加了遠征行動,在戰鬥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兩次大戰期間,“伊麗莎白女王”級進行了數次大修與改進,其中在二戰爆發前進行的第二次大改最為重要。除了在戰艦中部增設水上飛機機庫,增加彈射器之外,還提高了主炮的仰角,以增大主炮的射程。另外,根據主炮仰角增加,炮彈落下角度增大,以及空中轟炸的威脅等,加強了水平裝甲,並且強化了戰艦的防空火力。另外,“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以及“勇士”號還更換了鍋爐,改用了一根新的煙囪。也正因為五艘戰列艦的改造工作是分別進行的,因此改造之後的面貌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相對而言,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是艦隊裡“最新”的戰列艦了,可並不是此時薩摩維爾最滿意的戰艦。納爾遜”級戰列艦是在一戰結束之後建造的,是英國海軍在兩次大戰期間唯一一種“過渡”性的戰艦。
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級戰列艦,可隨著《海軍軍備條約》出現,英國人不得不放棄了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根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