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重要用途就是製造鎏金青銅器,再加上其藥用,所以就成為了帝王陪葬物之一,駱天心中因為飛天的原因,在水銀的話題上就匆匆帶過去了。
陪葬寶物之五就是陶器了,之前參與高陵挖掘的時候,出土的就絕大部分是陶器,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後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從遠古墓葬中發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常發現陶俑的存在。這些陶俑形象逼真傳神,大多是模擬人、真馬製成的。
這地下陶器中,秦兵馬俑是最典型的代表,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各異,個性十足。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構的一般規律。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古人所總結的關於人體比例搭配的規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製工藝精緻、準確、科學。在燒製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軀幹部分,用泥條盤築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頭部製作是最為複雜的:第一,用貼上的手段,將俑的頭後部塑成;第二,用貼上手段將耳朵、頭髮、髮髻等部分貼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鬍鬚刻畫出來。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製作陶俑時的基礎工藝。
當分件製作完成以後,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鍵。秦朝工匠們發明了腳踏板。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未乾的狀態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後,經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製了。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質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細膩,而且色澤純正。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後,均以不同顏色塗之,而在著色程式上,一般是按先塗生漆,接著敷白,然後平塗彩繪的步驟進行。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色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正文 第一千二十六章 博山爐
第六樣則是玉冥器,以玉器來進行陪葬,血沁的存在正與玉器被拿來陪葬有關係,玉只有接觸到屍體,長年累月,才有可能形成血沁。【~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
隨葬的玉器也被稱為玉冥器。真正意義上的玉冥器是出現在周至漢這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人們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個竅穴,就能阻止真神出竅,防止元陽外洩,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大量的玉竅塞、玉璧板,等等。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這些玉器是專門為死者特製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塊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與實用之物相區別。
而自漢以後,厚葬之風漸漸收斂,故而專門用於殮葬的玉器也漸為少見,而大多的墓葬則以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用器物陪葬了。通常,專用的玉冥器有各種玉竅塞,如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眼蓋等。此外,還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豬,背後及胸前所墊蓋的玉璧板等。
玉冥器常常要被做成蟬、豬等動物的形狀,這是因為古人認為,蟬是從地下爬出來的,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故而,蟬被認為可以重生,所以玉蟬一般含在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