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就各位,首席幕僚楊度率先舉起酒杯:“首先,讓我們恭賀大人榮升學部左侍郎!”
眾人一起舉杯:“恭賀大人榮升學部左侍郎!”
“謝謝諸位!”盛情難卻,孫元起唯有滿飲此杯。擱下酒杯,這才接著說道:“這回職位變動,其實是拍馬屁、吹牛皮換來的,算不上真本事。好比是偷來的鑼鼓,敲不得、打不得。你們的道賀,我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大人此言差矣!”章士釗道,“所謂當官,無非是做事、做人。大清官場素來有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說法,認真想想,卻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能取悅上官,如何能取悅於萬千士民?如果處理不好與上官的關係,又如何能處理好僚屬、臣民之間複雜的糾紛呢?所以說,要想做事,先要做人。大人在湖北政績斐然,是為善做事;又能得到上官讚許首肯,是為善做人。做人、做事兼擅,榮升是水到渠成,大人何愧之有?”
眾人聽得一齊點頭:“行嚴說出我等心中所想!”
楊度此時又舉起酒杯:“這第二杯酒,是恭賀大人成為大清立國以來最年輕的漢人侍郎!”
孫元起端著酒杯,有些疑惑地看著楊度:難道清代還有這樣的吉尼斯紀錄?
楊度先乾為敬,然後才慢慢解釋道:“大清官場中,漢人和滿人是大不一樣的。滿人可以憑藉世襲、門第,年紀輕輕就當上高官。比如振貝子(載振),二十八歲就能做商部尚書,三十一歲任農工商部尚書。再如崇實,翰林院散館後兩年之間,就從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升至正三品戶部左侍郎。”
“滿清皇族子弟幾歲、十幾歲當皇帝、做親王郡王也多得是,尚書、侍郎算得了什麼?”陳乾生插話道。見大家都盯著他,他連忙喝掉杯中酒:“抱歉抱歉,皙子兄請繼續。”
“至於我們漢人,雖然也有世襲、捐納等進入仕途的方法,畢竟是少數,終究還以科舉為正途,而科舉中又以進士為正途。古語有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足見中進士的不容易。自立國以來,大清共開科112次,考取滿漢進士兩萬七千名。這些人具體年齡難以盡知,不管從各科狀元中可以窺知一二。”楊度抽出摺扇,開始得瑟:
“這114位狀元中,奪魁時一半以上都已三四十歲。最年老的當數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狀元王式丹,當時已經五十有九。而最年輕的,是於文襄公(敏中)、戴文端公(衢亨)和潘文恭公(世恩)三人,都才24歲。然而,於文襄公、戴文端公任侍郎時已四十開外,只有潘文恭公是三十三歲任禮部右侍郎,與大人一般年紀。但大人是學部左侍郎,左侍郎本來就在右侍郎之上,學部次序又在禮部之前,所以大人還是穩勝他一籌的!…;
“當然,進士中還是有更年輕的。據說前明的喬庭桂十五歲便中了進士,真是駭人聽聞!我大清自然也有不少年少才俊,據我所知,朱文正公(珪)便是十七歲中進士的。他在112科、近三萬名進士中足以佔據前三之位,不過他當侍郎時已經年過五十了。
“在道、鹹年間,士林多以點翰林為仕官捷徑,認為由翰林院編修、檢討十年可官至侍郎。然而這又談何容易?驚才絕豔、官運亨通如曾文正公(國藩),從翰林院散館到擔任禮部右侍郎,也花了9年時間。何況其他人!即便如此,要想在三十三歲前任侍郎,也必須在二十三歲前翰林院散館,即二十歲前中進士。這十多年裡,家中還不能有親人去世,因為一旦守喪,少不得又要耽擱一到三年工夫。
“一來二去,就讓你成為了大清立國以來最年輕的漢人侍郎!為了這個,還不值得幹一杯麼?”
算你狠!孫元起只好苦笑著把杯中酒喝掉。
剛吃了幾筷子菜,楊度又第三次舉起酒杯:“第三杯酒,祝願大人步步高昇,早日得展胸中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