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愚請即墨瑞平坐到自己身側,說道:「瑞平先生,自君居江寧始,汝愚多有怠慢,還望見諒。此次請先生來,乃是商議江寧蕃夷之典制,我曾與子陽先生言:漢夷與諸蕃皆是天下生民,理所當然共享天下,無有爭。我將江寧制典之事委於寇先生與即將來江寧的方肅,典制既與百夷相關,百夷亦當有人參與,遂請先生勉為其難,相助汝愚。」
即墨瑞平忙呼:「不敢當。」
子陽秋見樊文龍在場,已猜到所為何事,徐汝愚不在江寧之時,已有人在議此事,只是事關重大,尚無人將裁併百夷軍一事拿到堂上公開討論,卻料不到徐汝愚返回江寧的次日,便有人提起此議。百夷軍的存對,對司馬衙、長史府的軍事體系的確是種妨礙,卻給政事堂增添了許多壓力。毋庸置疑,除了百夷族人與百夷血統的將領,諸人皆希望裁併百夷軍。
邵海棠輕咳一聲,眾人都將目光投到他的身上。邵海棠走出座位,站到議事堂的中間,徐徐說道:「溫嶺殘匪盡滅,駐在清江的各部將大部移至江寧附近駐守,百夷一族,百年來所遭創痍甚巨,非數年之間就能愈復,需要繼續休養生息,邵海棠請下解甲令,讓百夷軍一萬五千將士就地解甲歸田,繁衍滋息宗族。」
徐汝愚沒有說話,只是將目光靜靜投在明昔、即墨瑞平、子陽秋的身上。
邵海棠聲如宏鍾大呂,繼續說道:「可從百夷軍擇精銳兩千填青鳳衛,拱衛江寧。」
即墨明昔膝行至徐汝愚身前,伏跪頓首,說道:「明昔在雍揚城樓之上已忘卻自己的出身,只知此命乃先生所賜還,今生只知追隨大人,別無他念。」
徐汝愚將他扶起,說道:「非是不信任你,也非是獨對你百夷一族,要開創前所未有的大天地,當有前所未有的大勇氣,百夷一族數百年來所遭受的創痍甚巨,我欲盡我所能不讓百夷再添創痍,此心誠哉,天地可鑑。」
百夷一族在昭武之前最鼎盛的時期,人丁高達四百萬之巨,乃是九族之首,與三苗共尊天南之地,勢力直滲透到今日的南詔東部。然而此時百夷只居武陵山一隅,人丁尚不足三十萬。若無徐汝愚在清江崛起,百夷滅族也是可以預見的事。
子陽秋跟隨徐汝愚日久,此時怎會懷疑徐汝愚的胸懷,卻是擔心江寧未能最終在天下制霸中勝出,沒有獨立軍事力量的百夷一族將何去何從?難道為了生存,匍匐在另一個民族的足下?
徐汝愚說道:「攻下溫嶺,清江境內,戰事暫平,與西南雲嶺中的三苗以及懷玉山西側的荊南世家,皆應友鄰相處。諸軍將移至江寧,清江由衛戍軍駐防,百夷軍的番號將取消,抽調二千精銳填青鳳衛,其餘將士均轉入清江衛戍軍,以十年為期,將這部分衛戍軍將士逐步的納入軍戶體系之中,消除漢夷之別。即墨先生、子陽先生,你們以為如何?」
相對邵海棠所建議的當機立斷的解甲令,徐汝愚這番建議給了百夷一族十年的緩和期,這也是子陽秋所能想到的最佳處置之策,望了即墨瑞平一眼,雖然說即墨瑞平對百夷一族沒有處置權,子陽秋卻希望給這昔日的王最後的一次尊重。
即墨瑞平神情惶然,失魂落魄,茫然不知百夷一族的命運之途究竟會走向哪裡?見子陽秋已然意動,情知這是最好的結果,木訥的點點頭,口裡說道:「多謝汝愚為百夷考慮周全,只是我年歲已老,已無精力參與制典盛事,還望汝愚別請他人。」
即墨瑞平繼承百夷王位,百夷一族正因與越郡年深日久的苦戰而深陷危難之中,年輕時的即墨瑞平與百夷族人一樣有著一顆驕傲而嚮往自由的心,他率領百夷族人驍勇善戰,卻未能為族人在山下爭得一寸土地,而後被擄至普濟島,在荒島被困十餘年,返回陸地之時,卻發現族人已經走下山來,江寧實行的卻是扶百夷而抑百夷王權的政策,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