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所設想的是給指一些註定是坑的路。
然後透過資源調撥將很多醜國頂尖的人才給吸納進去。
但隨著思考的深入,林楓心頭不免冒出一絲擔憂:
會不會反而玩脫了呢?
萬一那些前世死活沒突破的技術,現在被這些技術人員突破了,那可怎麼辦呢?
不過,林楓覺得大機率不會。
前世,老美在語音識別、無人駕駛和情感生成等幾個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最終始終未能取得應用級的重大進展。
這些領域的發展歷程簡直就是一出荒誕劇,讓人哭笑不得。
語音識別這條路,林楓是記憶猶新。
最開始,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把目光聚焦在這一領域,期望透過智慧助手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蘋果推出了Siri,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微軟也推出了cortana。
尤其是微軟的那個小娜當時伴隨著windows新系統一塊出來。
以windows那廣泛的使用者數作為陪襯,真好似人工智慧時代一下子就要來臨了一般。
這些產品的宣傳簡直是轟轟烈烈。
圍繞著語音方面的人工智慧人們也開始了盲目樂觀。
彷彿只要說幾句簡單的指令,生活就能自動化。
但實際上,使用者體驗卻頻頻遭遇滑鐵盧。
很多時候,語音助手根本無法準確理解使用者的意圖。
在嘈雜環境下,識別率更是降得令人心寒。
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內的“技術熱”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愈發明顯。
儘管技術人員們日以繼夜地加班,試圖透過改進演算法來提高準確性,然而機器學習的訓練依賴於大量高質量的資料,這種資料的獲取和處理本身就耗時耗力。
在長期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許多原本還滿懷期待的使用者也因為不耐煩而逐漸放棄了語音助手。
等到2016年,儘管部分助手在智慧家居控制、音樂播放等方面有所進展,但在實際生活中,它們依然顯得力不從心,語音識別的真正普及遙遙無期。
再說無人駕駛,這可是技術人員們的“白月光”。
前世,隨著特斯拉的崛起,自動駕駛的夢想看似觸手可及。
各大公司紛紛投入重金,試圖在這一領域實現突破。
谷歌、Uber、福特等大牌企業都在積極佈局,彷彿只要把技術搞到位,未來的街頭就會是無人駕駛的世界。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無情的。
無人駕駛的技術雖然在感知、決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面對複雜的城市交通環境,它們依然無法全面實現安全駕駛。
無論是複雜的交通訊號,還是行人和腳踏車的突然出現,無人駕駛系統經常會陷入困境,導致各種交通事故的發生。
儘管各大企業在技術上進行不斷迭代,但法律、倫理和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始終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這期間,特斯拉等企業頻頻陷入輿論漩渦,消費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而政策監管的滯後也讓無人駕駛的落地應用變得更加遙遙無期。
而情感生成這個方向更是一言難盡。
情感一貫被認為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
這個方向也因此一度成為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
為了能夠讓機器理解和回應人類的情感,營造出“智慧伴侶”的美好畫面。
前世,2014年起,就有大量的團隊開始投入到情感計算的研究中,試圖讓AI理解人類的情感,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情感生成系統的構建背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