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見神龍,木頭人心內歡喜卻又不敢表現出來,他怕這位新師父再不高興。
“徒兒,有個事情先跟你說一聲,一會要是見到個女的,那是你師姐,禮貌還是要有的。”木頭人點頭說是,王小q繼續說道,“哎,你對這裡瞭解嗎?”
木頭人嘿嘿一笑道:“師父,這您可問著人了,我早就打聽好了,這座山脈喚作長白山,這座山嶺喚作黌山嶺,有一古村落掩映于山麓間,喚作韓家莊。韓家莊是個古村,名勝古蹟眾多,其實,最有名的當屬神龍庵。”
木頭人所說神龍庵又叫石龍庵,據道光十三年《章丘縣誌》記載:“石龍庵在縣治(今繡惠)東十五里。長白山之別麓(黌山)側有龍王廟,廟前巨石作龍形,禱雨輒驗,庵名因此。”
黌山之上多巨石,石多黑色,尤其主峰之上有一巨石,人稱龍頭石,自此石起,沿西側而下,蜿蜒如龍,活靈活現,十分逼真,先人稱為神龍石,相傳為神龍上山所化成。石線止於山腰一峪內,故為龍尾,後人稱此峪為神龍峪。此處建有神龍庵,當地人又稱石龍庵,歷史上為長白山第一庵。
神龍庵不知建立於時,最初為地藏庵,供奉地藏王菩薩及十殿閻君,住有尼姑,後來又建成龍王廟,每逢天旱,四方百姓多來祈雨,便易名為神龍庵。清初又曰神山院、石龍庵,以後又增添娃娃殿,千手觀音殿、藥王廟、三官廟、玉皇廟、韋陀殿、老君殿、關帝廟、聖人殿、魯班祠、師父廟、石大夫廟等建築,遂成一規模龐大之建築群,而尼姑漸漸不住,終易為道士所居。
神龍庵最盛大的一次修建在清亁隆年間,參加修廟者為山東四十三縣共舉參予,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王小q聽罷微微點頭,說道:“時隔多年,神龍庵理應早已破敗……”
“師父,那您可說錯了,”木頭人打斷了王小q的話,“您看前面!”
只見前方不遠處立一座山門,正門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架。門首正中懸有黑底金字匾,上書“神龍庵”三字。內有大小建築共108間,大小不同廟宇十九座,建築倚山隨勢,錯落有致,大小殿宇皆有月臺柱廈,殿與殿,殿與房之間,有石階相連,殿前院內外,松柏參天,古木槎枒,奇花異草,難以盡敘。
“果然氣勢磅礴,”王小q說道,“神龍就在裡面,我們進去吧!”
眼前的神龍庵建築大體是坐北朝南,最南為金水橋,金水橋下金水河,過了橋即為南天門,門內有四大天王塑像。過南天門,見東有鐘樓,西有鼓樓。迎面為千手觀音樓,千手觀音坐在二層閣子上,塑有千手和千眼,塑像莊嚴,工藝極美,乃神龍庵主尊聖像之一,閣上有一匾額曰:“大悲樓”,此建築與五臺山大塔院寺大悲樓極為相似。大悲樓東側有廟三間,為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及其侍從日光、月光二菩薩,樓西側為彌勒佛和韋陀菩薩,殿中大肚彌勒,開懷大笑面南迎客,韋陀則與其背對背,手執金剛杵面北送客。過大悲樓,院內有古漢柏四株,高可數丈。院北又高聳一樓,樓下是天官、地官、人官三官殿及其八大金剛神將塑像,樓上是玉皇大帝閣,整組建築氣勢宏偉,規模壯觀,過玉皇樓再往北,是聖人殿,大殿內塑有孔子聖人及其弟子像。聖人殿、玉皇樓、大悲樓、南天門、金水橋,坐於同一中軸線上,門門相對,是神龍庵主體建築。
玉皇樓與千手觀音大悲樓之間,院有東廂房五間,三間道房,兩間廚房,道房廚房之間有道間隔,過之而東,上數階石級,又有兩大殿,北為娃娃殿,內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護生娘娘,並塑滿娃娃,為古代求子孫者必至之地。南為地藏庵,大殿五間,內供奉地藏王菩薩,兩側是其侍從閔公和公之子道明,兩山各塑五位閻君,一殿秦廣王蔣,二殿楚江王歷,三殿宋帝王餘,四殿五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