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章 美國社會的撕裂與輿論風暴

>>>

《華盛頓郵報》頭版頭條赫然寫著:

- 《埃爾韋爾戰爭部長 “我是罪人”》

- 《戰爭部的叛徒,懺悔的埃爾韋爾與自白書,給美國帶來的考驗》

- 《華盛頓特區的政治家們,與德雷福斯事件相反,但事態發展卻相似》

- 《激化的輿論,分裂為鷹派和鴿派的美國,以及不明朗的未來》

- 《美國分裂了》

“簡直是一團糟。”

杜魯門“啪”的一聲合上了《華盛頓郵報》的早報。

傑克·特雷西的軍事審判,此刻正在戰爭部內部敲定日程。

埃爾韋爾戰爭部長恨不得立刻將傑克·特雷西絞死,可即便軍事審判再草率,也得走陸軍軍事法庭的正式程式。

美國是一個以憲法為基礎的保守新教國家,出人意料的是,對程式十分嚴苛。

“哼,既然被移交陸軍軍事審判,至少無期徒刑是板上釘釘了,沒必要擔心。”

大機率會被判處死刑吧。

傑克·特雷西成了陸軍的“出氣筒”,因這次物資供應醜聞被牽連的jp摩根銀行,也很難插手此事。

為了樹立陸軍的威信,加強組織內部的團結,傑克·特雷西的死刑必不可少。

那些不知情的參戰士兵,肯定會吵著要他的命。

現在,杜魯門只需靜靜觀望。

“相比之下……”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戰爭部長的內部揭發引發的輿論風暴。

“這事兒鬧得太大了。”戰爭部長以“我是罪人”開場,發表了一篇自白書,並進行內部揭發後,美國社會一分為二。

就像今年1月,法國第三共和國的埃米爾·左拉向洛羅公開總統公開信後,法國分裂成兩大陣營,情形如出一轍。

雖然起因不同,但發展趨勢卻很相似。

《紐約日報》發文:

- 《4萬多傷亡者,美國的兒子們還得繼續在這場戰爭中送命嗎?》

- 《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是什麼?什麼都沒有。》

- 《關塔那摩撤軍行動,是時候從這場無意義的戰爭夢中醒來了。》

這是以4萬多傷亡者為依據,呼籲人權的鴿派言論。

而《紐約世界報》則宣稱:

- 《這只是戰爭部的腐敗導致的失誤,美國並沒有戰敗。美國海軍仍在扞衛太平洋的自由秩序。》

- 《憑藉太平洋霸權,美國能獲得哪些國家利益?》

- 《美國的崛起,國際社會的認可,以及即將邁入列強之列。》

這是將太平洋霸權視為來之不易的勝利,鼓吹戰爭的鷹派言論。

這是人權與國家利益的對立。

“沒想到,20世紀初的思想衝突問題,這麼早就爆發了,而且還是在美國。”

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光榮革命的《權利法案》、美國獨立戰爭的《獨立宣言》,為了自由和人權所做的努力,打破了西方的君主專制,是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的啟蒙運動。

但最終,卻往往回歸到君主統治。

法國大革命後,由於反法同盟的壓迫,爭取到人權的法國革命政府陷入戰爭泥沼,內部也陷入混亂。

“在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

隨著拿破崙的登場,他最終推翻了法國革命政府,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民主主義再次被壓制。

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法國確立了“法國人”的價值觀,以《提爾西特和約》為契機,點燃了蔓延的民族主義情緒,將整個歐洲推向了岌岌可危的民族主義火藥桶。

然而,當時並沒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