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頁

左宗棠當然會享受過程。

這些年,左宗棠&ldo;行走山水間&rdo;,經常騎著馬,爬過峰頭,或坐著船,見朗月,聞清風,在安化與湘陰來回奔走。教書、讀書、家事交錯,一陣子做這個,一陣子做那個,忙得有滋有味。

在陶家設館,一呆8年。

8年裡,左宗棠都收穫了什麼?

湘上農人

用8年時間,左宗棠不僅讀完了當下湖南經世致用學風集大成者陶澍的實踐心得,連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類的書也全讀了一遍,他終於實現了自己22歲時立下的志向,&ldo;讀破萬卷&rdo;了。

這些正書與雜書加在一起,左宗棠免費自學成了一個&ldo;自由派進士&rdo;。

但自讀不是空想,而是實幹。教書空閒時,他抓緊回到湘陰,繼續研究地理,忙農學實踐。他規劃好時間,教書與農莊,互不耽誤。左宗棠自述這段經歷,&ldo;自移家來柳家沖,署其曰柳莊,每由安化歸,即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講求者試行之。日遊隴畝,自號湘上農人&rdo;。

在陶家讀完《康熙輿圖》,又讀了《乾隆內府輿圖》,學問大有長進。他在自繪地圖的基礎上,對輿地的研究深刻、全面了許多。

在農學的實踐上,左宗棠比起入贅湘潭周家時也有了更深入的科學實驗。除了前面說到的《廣區田圖說》被左宗棠用進了實踐,他還僱傭了一批農民幫自己幹活,自己也親自參加勞動。每年他從安化往返湘陰,中間有150里路,他就走訪農家,觀察農田,將別處的好種子、好方法,帶回柳莊。親手耕作,給人家示範。他將這些種稻、種柳、種竹的方法,及時總結下來。

甚至,為了證實&ldo;深水插秧,淺水耙田&rdo;這句農諺,他挨個問了幾十個種田高手,然後自己下到田裡去,扶犁掌耙,插田拋秧。

左宗棠潛心研究農學,科學種田,他嘗試採用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耕種方法,非常有效。又種上桑樹和茶樹、竹子等,來充分挖掘田地的優勢,幾年之後,單是茶園的收入,差不多就繳清了國家的賦稅,其他產出全是純收入。(&ldo;比以古農法耕柳莊之田,甚有效驗。又種桑茶,植竹樹,以盡地利。而茶園所入,今年差可了清國課。&rdo;)

左宗棠自己當然也想不到,這些眼下看來屬&ldo;無用之學&rdo;的知識,為他日後平定陝西、甘肅,收復新疆打下了實踐基礎。他更加沒有事先料到,當他以&ldo;湘上農人&rdo;自號,說出&ldo;長為農夫沒世&rdo;,一心一意回到柳莊來建設晚清新農村時,他這時學到的農學知識,將為他收復新疆立下汗馬功勞。

正是這段時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種田、種樹實踐經驗, 20多年後,左宗棠對中國大西北的生態環境的建設,遠大於六個英國國土面積的植樹造林,給後人帶來史無前例的貢獻。

眼下,他只是憑一個讀書人,一個農民的本能,在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

他將這8年裡種稻、種茶、種柳、種桑、種竹的實踐研究,總結寫成一本書‐‐ 《樸存閣農書》。

他為什麼這麼替農民操心?生活經歷決定的。左宗棠天天跟農民打交道,既懂他們,也對他們有感情,而作為一個民間知識分子,理性也在告訴他,&ldo;農為人生第一要務&rdo;。

上次與胡林翼觀點發生分歧後,左宗棠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接地氣與尚空談,水火難容,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明白了:官員崇尚搞關係,透過一些手段,往往反倒博得虛名,獲得利益,所以他們樂意玩關係與手腕。但農人不能這樣,做實事必得紮實,一分投入,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