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了,連“進項”和“出項”的概念都沒有,攤上他去當遼東的CEO也算天啟倒黴。

--------------------------------

'1'【《三朝遼事實錄》卷八】

'2'【《崇禎長編》卷十三】

'3'【《崇禎長編》卷十三“其官兵屯田五千餘頃,官屯銀一十五萬有奇,鹽錢利銀三萬四千有奇,採青省餉部銀十八萬。”】

'4'【《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計每歲山海內外馬步兵十一萬有奇,本色折色之費,養馬草料之費,海運腳價之費,文武將吏班軍匠役人等俸薪廩給雜項之費,約共費四百萬,此就山海一關十萬兵言”】。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章 童子軍和老江湖的差距

在孫閣老的大手筆的折騰下,遼東鎮隨即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開始的時候軍隊數量迅速擴充,可是又不敢去與後金接戰,但軍餉卻依然得照付,時間一長便出現了後金一根毛都沒有少,而朝廷卻有些扛不住了的局面'1'。

看著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孫老師又提出應改“速戰之備”為“久守之謀”,所謂“久守之謀”其實就是在家門口大修城池臺堡圈地屯田,其工程浩繁、宏大,不過這些政績工程完工以後,每年的實際屯種所得卻還不夠塞牙縫的,而此時天啟眼看著就要被軍餉逼得當褲子了,無奈之下孫老師又開始搞清汰(減少軍隊數量)。

孫大人擴了軍又不戰,久不出戰,又養不起,於是就琢磨屯田,可屯田的收成還不夠塞牙縫,所以又想辦法裁軍,這不是瞎折騰嗎?

當然,《明史》上是不會這麼寫的,在《明史》裡即便是搞砸了鍋,孫大人依然是光輝形象。

明史載:“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砲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後敘寧遠功,廕子錦衣世千戶。”

點評:

此處僅把老孫頭的“政績工程”拉拉雜雜羅列一堆,而全然不顧朝廷都快被吃垮的事實,這種掐頭去尾的忽悠手法在《明史》中屢見不鮮。

其實,孫大人搞成今天這樣無法收拾的局面,早在一個人預料之中,他就是被孫大人攆走的那位遼東經略王在晉。早在孫大人上任之初,王在晉就闡述了自己對戰局獨到的見解(或者叫預言),其中最為精闢的一段闡述被收錄於《明熹宗實錄》卷26中:

在晉又題:“臣嘗謂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後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2'

《明熹宗實錄》卷26收錄的是天啟二年九月歸檔的卷宗,孫承宗也正是這個月來到山海關接手王在晉遼東經略工作的,然而孫閣老未來幾年工作的尷尬,卻盡在王經略臨走時的預言之中。

王在晉的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的大意是力量不夠不能輕言出戰(有針對性),第二層則是在說力量不足的情況下輕言出戰的後果(有預見性)。王在晉認為,如果條件不成熟而輕易言戰備戰,那是自找麻煩,因為挑起爭鬥卻又無法完結,會遺留下不能了結的局面,而這種無法結束的過程,必然會造成難以為續的消耗(孫大人之癥結也)。

可以說王在晉以一句“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準確的預言了孫閣老瞎折騰而導致的不可收拾之局面。

之前,孫閣老曾經送給王在晉一頂“沉雄博大之未能”的帽子,而在孫大人搞得不可收拾以後,王同學很幽默回贈給孫閣老一頂“太能沉雄博大”的帽子,並且還附贈了一條“疾不知醫”的飄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