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可是充的“光輝形象”,俗稱大能,所以這文、武兩樣,雖說不能雙全,但較之王同學總也不能全廢吧?若真的全廢了,那王同學客串那片綠葉也真的太難混了,但可惜的是就有那麼不幸,他們二位跟王同學一比,攢的墨水也都不夠多,尤其是袁縣令,差得還很遠。
閻會長研究袁崇煥很花功夫,他曾和俞三樂老先生一起出了一本《袁崇煥資料集錄》,其中收集了幾乎所有有關袁崇煥的資料,從明清的一直到近現代的都有收錄,莫乃群的序中評價說:“廣求博採,兼收備載,取材豐富,是為前所未有”。其內容雖說豐富是夠豐富的,可就是袁崇煥本人的東西少得可憐,只有一些詩幾首、奏議幾疏、議和信幾封等等零散的碎片,沒有一本成書的著作,而對於後世史學研究來講,那些碎片除了有助於研究他本人以外,就基本沒有什麼價值了。
先前,我等草根曾經以為袁崇煥果真打死了努爾哈赤,因而愛新覺羅一家對他是恨之入骨,以至於文字獄期間就把他的書稿全給毀禁了,所以現在才是一片空白。但是後來才知道,原來乾隆還八方打聽老袁有沒有後人來著,連兒孫都想抱養,根本看不出是祖上有仇,反而像是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般。
再往後由於老袁名頭太大,都想沾光,以至於《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上顯示祖籍在“瀋陽地方”的漢軍正白旗的袁氏包衣中也有人號稱是他的後人(可老袁祖籍廣東),還居然寫進了《清史稿》'7',說是老袁的遺孤流落到了關外,說得是繪聲繪色、有模有樣的,不過老袁的妻妾都被崇禎發配到二千里外'8',而且是向南方走的,再怎麼發配也不會發配到後金的地盤上去,所以照此來推測,即便有所謂流落關外的,估計也是沒有名份的(俗稱二奶)。這事情是否屬實我們暫且不論,不過依照這樣的行情,估計老袁若真有什麼書稿也應該不會在禁燬之列,而現在之所以一本都沒有,那確實是因為老袁不是那塊材料。
孫老師呢當然就不同了,雖然他老人家“武不能定國(招致慘敗),文不能安邦(挖空財政)”,但作為“書生”還尚能著書立說,比袁同學一片空白要強出許多。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人家孫老師是教書先生,書生韻味還是很足的,也好編個書稿。
比如,自己的奏疏湊一本,守遼的事蹟也算一本,自己的隨筆、詩稿也合一本,其他的活兒也攬,如高陽縣的縣誌也算一本(孫大人祖籍高陽),而這個套路在當時也幾乎是個慣例,但凡感覺自己有些書卷氣的人通常都是如此,也沒太多新意,該系列分別對應的是孫大人《督師奏議》、《督師全書》、《高陽集》、《高陽縣誌》等相傳而有之的著作。另外,孫大人似乎官癮也不小,對為官之道還頗有興致,相傳還有《古今中官志》這樣的著作。
而孫老師最為有名的書稿要算《車營百八扣答說合集》了,這是一本記錄車營戰法、陣法以及練兵方略的書籍,所以對後世具有些研究價值,只不過對於當時,貌似少了些實用價值,因為孫老師在遼東混跡那麼些年,戰績實在乏善可陳,就連以“光輝形象”載入史冊(明史)的部分,也只有敗仗的記載,而沒有勝仗的記錄(想吹噓一把都難)。
--------------------------------
'1'【《明史職官二》卷七十三“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
'2'【《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一】
'3'【閻崇年著《袁崇煥傳》“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
'4'【《明熹宗實錄》卷二十“升兵部左侍郎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