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的斷言如今已初現端倪了(王大人高見)。

不過,可惜的是,高見也好,卓見也罷,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因為明王朝得是重病,而且幾乎是不治之症。明朝究竟得的什麼病,到底又是怎麼亡的,一直以來都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我們有必要引入一個氣象災變,這就是“小冰河期”。

--------------------------------

'1'【《三朝遼事實錄》卷八】

'2'【《大庫史料》卷十五袁督師崇煥為商定恢復之謀等事:“……關寧之十二萬為正,東江之二萬餘為奇,薊門之一萬二千為援,已足平奴。】

'3'【《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工科給事中方有度疏言:“自遼左發難,軍需驛騷,竭天下之物力供一隅……百姓敲骨剔髓,□子賣妻,以供誅求,年復一年,頃見天津督餉戶部右侍郎畢自嚴一疏,計每歲山海內外馬步兵十一萬有奇,本色折色之費,養馬草料之費,海運腳價之費,文武將吏班軍匠役人等俸薪廩給雜項之費,約共費四百萬,此就山海一關十萬兵言……自山海四百萬之外,以上各處新兵又每歲約費一百二十萬兩矣。合之五百二十萬兩。即使每歲加派四百八十萬兩,毫釐不虧,盡充山海一帶軍需,已缺三十五萬兩;然而不能也……二項共缺新額二百一十四萬兩。又舊額遼東一鎮每年邊餉該五十二萬兩,合應補入,則山海一帶每歲缺餉一百六十二萬兩矣。夫此一百六十二萬也,將仍問之民間耶,民生也難矣。計天下正供九邊額餉歲入太倉銀庫者約三百四十餘萬,今一遼事加派至四百八十五萬,比太倉正供數則倍且餘四。矧此外缺餉一百六十二萬,則於加派見額數又且溢十之三。果由今之道而無變計,即今東奴戀棧,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乞敕戶、兵二部打總會計,要見現在之兵作何養法,見缺之餉作何補法,上不病國,下不厲民,毋待其變而後圖之也。”】

第七章 孫老師締造的尾大不掉

明王朝由健康到有病,再因為有病而虛弱,最終由於虛弱過度而亡的過程,就是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的寫照,而這段時間正好跟16世紀中後期開始的“小冰河期”吻合。這段“小冰河期”的特徵是氣溫偏低2攝氏度,可別小看了這兩度的溫差,它能讓空氣中的水分子減少,海水蒸發量下降,極地的冰川增加,形成類似冰河前進的現象,“冰河期”就是因此得名的。

水分子減少,蒸發量下降,冰川增加的直接後果就是降水減少,降水減少必然導致乾旱,而乾旱則會帶來糧食作物歉收,長期歉收必將引發饑荒,饑荒肆虐之下動盪就再所難免了,這就是小冰河期帶來的一些列連鎖反應。

所以,在“小冰河期”長期延續下(長達70年),明王朝得上了一系列的併發症,比如干旱、饑荒、流寇、內亂等等,而此時身處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也活不下去了,於是頻頻入寇搶掠,典型就是蒙古、後金兩家,尤其是後金,壯丁不到六萬,忠順了那麼多年,若是能熬得過去,想必也不至於非要挑戰人口過億的泱泱大國。

然而,這人口過億也不完全是優勢,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口規模也是一樣。若在豐年,人口是資源,人多力量大,人口過億自然可稱泱泱大國;可如果是在災變之年,饑荒是一切禍端滋生的溫床,人口就不再是資源了,反倒成了負擔,人口越多越是遭殃,之前的“泱泱大國”此時便立刻淪為了“殃殃大國”,大明王朝就是個活生生的寫照。

隨著災變的持續,以及多種併發症的進一步惡化,明王朝的財政逐漸開始出現了問題。此時,明朝的財政負擔日趨沉重,因為對於乾旱、饑荒要賑濟,對於流寇、內亂要*,對於邊患、入寇要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