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金這種叛亂則要剿滅,可是作為一個稅收重心還在農業的大帝國,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在災變中卻不得不銳減。如此一來,明朝就陷入了一個腹背受敵的局面,一邊是日益增多的財政開銷,一邊又是嚴重銳減的財政收入,這樣持續下去只會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財政枯竭。
財政若是日趨枯竭,那開始的表象就是開不出軍餉、發不出賑濟,但由此引發的卻是更為嚴重的饑荒、流賊、內亂、入寇……如此的週而復始之下,大明王朝便走進了一個兇險程度堪稱萬劫不復的死彎。
如果想要逃離這樣一個兇險的死彎,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少運動,多調養,別去瞎折騰,靜待災變過去。可惜當時也沒有人能知道這一切,其實就算是知道了也沒有用,因為誰也無法得知災變還要肆虐多少年,這種技術放到現在都還沒有,何況當時。
這時,明朝就好比一個龐然大物因為有病(財政匱乏)而四肢無力、頭昏眼花,以至於連一個個頭比自己小很多的對手(後金)也解決不了,還被咬了幾口,這時候最好的辦法無疑是關起門來睡一覺,養幾天,等病好些了,操傢伙再來接著幹,這就是王在晉的策略,而孫閣老的辦法卻是帶病接著幹,即便因病應付不了對手,那也要拖著病體在野外候著,吹點兒寒風、受點兒冰雪,都無所謂……這哪裡是治病救人的方略,完全是把人往死裡整,整死拉倒。
不過,袁縣令的招更損,重病之下在野外受凍不讓休息不說,還要求朝廷去幹苦力,本著“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一路要把城堡不斷的往前修下去,還一直要修到後金的老巢,這麼折騰,恐怕即便是好人也會累趴下的,何況大明王朝如今還是個病人。
明王朝作為一個重病在身的病人,再被如此一番折騰之後自然就不行了,最後到了連動彈都困難的地步,因此後金得以三番五次的入關襲擾,而大明王朝則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憑宰割,這都是因為徹底累趴下了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後金之所以能入關奪取天下,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孫老師、袁縣令二人的疲明之策,所以對於他們二位,清朝應該是心存感激之情的,就是不知道在清修的《明史》裡,孫、袁二位大能被欽定塑造為“光輝形象”是否跟這個有關係,反正乾隆對老袁的態度不像是祖上有仇,反倒象是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般,而孫老師就更為特殊了,整個《明史》裡就他一個人的傳是單立的,一家子人住的是獨棟別墅,而其他人再牛,都只能住筒子樓般的集體宿舍。
當年明月對此有頗有感慨,他說:
“在長達二百二十卷、記載近千人事蹟的明史傳記中,無數為後人熟悉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別人擠成一團。
而這個人的傳記裡,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孫。
……
這個人是孫承宗。
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
舉世無雙,獨一無二。”'1'
點評:
孫閣老這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統帥,一出手就讓朝廷揭不開鍋,讓遼東戰事終成尾大不掉的禍患,確實堪稱明末最“尾大”的戰略家,而他老人家留下的這個尾大不掉之患也確實害人不淺。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是一場長達70年的災變,這對於一個靠農業稅收來維繫的帝國而言,其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不過明朝底子相當厚實,從災變開始的1580年一直掙扎到了1644年,前後一共64年時間,差那麼一點點就扛過去了,從1650年起災變就逐步結束,之後整個民生又逐漸恢復正常,這一恢復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一段災變之後的自然恢復過程(可見某朝實在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