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兒》(六)】
'5'【《明熹宗實錄》卷十八“癸亥兵部尚書張鶴鳴自請視師,上悅之。敕加太子太保,賜蟒衣玉帶尚方劍,並加升隨行副將王國樑為總兵,贊畫何棟如為太僕寺少卿,乃發帑金三十萬兩,解至山海關應用。”】
'6'【三朝遼事實錄】卷九視師尚書張鶴鳴題稱:“臣在山海關查山海數路,至南海口勘驗極確,其增加城牆、挑浚城壕、建築樓臺,引海水至北角山,皆極緊要事。見今□修,臣前疏已詳悉入告。近經臣王在晉與督臣王象乾議在八里莊東築城,尤為桑土至計。”】
'7'【《明熹宗實錄》卷十八“癸亥兵部尚書張鶴鳴自請視師,上悅之。敕加太子太保,賜蟒衣玉帶尚方劍,並加升隨行副將王國樑為總兵,贊畫何棟如為太僕寺少卿,乃發帑金三十萬兩,解至山海關應用。”】
'8'【《明熹宗實錄》卷十九“命禮部右侍郎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9'【《明熹宗實錄》卷二十“升兵部左侍郎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坐車三小時,爬行十七天
在澄清了張大人身份以後,我們再來關注一個神秘的“十七天”。
閻會長、當年明月以及《明史》在敘述張大人離京赴任這個過程時,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個情節,那就是張大人抵任前,有一個“十七天”的神秘期,御用文人和二位大能分別對這十七天進行了解讀,核心是圍繞張大人為什麼在抵任前有這段神秘期,並且長達十七天。
《明史》上對這十七天的解釋是說張大人出發以前很害怕,所以逗留了十七天之久,曰:“鶴鳴憚行,逗遛十七日”。閻會長的說辭跟《明史》依然是高度一致的,這又一次體現了閻會長對《明史》的敬畏之情,他的說法很雷同,曰:“張鶴鳴心裡害怕,逗留十七日,始抵達山海關。”不過,當年明月對那十七天的敘述卻有很大的不同,非常的有戲路,當年明月精彩演繹如下:
“接替遼東經略的第一人選,是兵部尚書張鶴鳴。天啟為了給他鼓勵,先升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又給他上方寶劍'1',還親自送行。
張尚書沒說的,屁股一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點慢,從京城到山海關,他走了十七天。
這條路線上星期我走過,坐車三個鐘頭。
張大人雖說沒車,馬總是有的,就兩百多公里,爬也爬過去了。
這還不算,去了沒多久,這位張大人又說自己年老力衰,主動辭職回家了。
沒種就沒種,裝什麼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撫就好得多了。
這位巡撫大人接到任命後,連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講:我不去。”'2'
點評:
當年明月對張大人的評價寬泛到了討論其有沒有種、裝沒裝蒜的地步,輕蔑、貶低至極,而且還把解經邦的地位提到張大人之上,大意是膽可以很小,可人不能虛偽,解經邦不去就直說了,而你張大人卻裝蒜,所以你這偽君子還及不上真小人……
看到這裡我等草根不得不站出來,為張尚書說幾句公道話。張大人好歹也是遼東兵敗以後,第一位來自京城的大員,並且還是主動申請來的,來了以後一直視師到七月,當時山海關已經在王經略的領導下很有起色了,六月孫閣老巡閱之後給的評價都是“可及秋防”,所以張大人在七月覆命,怎麼也不能算成是沒種的逃跑、虛偽的裝蒜吧?
其實,這些所謂誰接替誰,有沒有種,裝沒裝蒜,寶劍是在上方還是下方,還不是當年明月最有戲路的創意,他最富戲劇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