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庚子(1900)正月初一(1月31日)清晨,一道特殊的聖旨自皇宮大內飛傳天下。
有人說:“大清國要換皇帝了!”
這說法不確。不是“換皇帝”,而是“立皇子”。奇在這“皇子”不是為現任皇帝光緒立的,卻是為死去二十六年的同治帝、即“穆宗毅皇帝”立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十分明顯:“皇子”(又稱“大阿哥”)這位“準皇帝”是專為“搶班奪權”而立。
聖旨是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的,誰又知道他心中的痛苦呢?
高興的人不少。慈禧太后高興。端郡王載漪更高興,因為這位“皇子”溥儁正是他的寶貝兒子。想到自己不久即成“太上皇”,載漪的麻臉上綻出笑容,原本細小的眼睛眯成一條縫兒。年初一浸晨,他便命令僕人:“各國公使必將於今日來賀溥儁為大阿哥事,汝等宜預備茶點。”坐等一日,外國公使無一人至。初二日,載漪仍命僕人備辦茶點,至夜又寂然無客。初三日,覆命備茶點,空等一日,門前冷落如故。載漪不再瞎歡喜了,由喜生恨,他開始捶胸頓足:洋鬼子,該殺該殺!
外國公使不賀“大阿哥”為皇儲,自有他們的道理。當時李鴻章曾詢問各國公使:“我國現立大阿哥,行將為帝,君等入賀否?”眾公使皆言:未悉內情,不知所賀,惟今帝以二十餘年君主,歷與我立約,將焉置之?①
自從受了各國公使的漠視,載漪便生出了對洋人的不共戴天之仇。凡有滿漢官員謁見他,載漪都會問:“予見中國說部中恆有劍仙、俠客,何至今寂寂無聞?”謁者復問之:“汝欲劍仙、俠客何用?”載漪答:“吾欲用其力以殺盡外國人。”謁者乃笑謂之曰:“世無劍仙、俠客久矣,汝將安所求?即求而獲之,只可殺一、二外人,安能將外人斬盡殺絕?汝欲殺盡外人,不必求劍仙、俠客也,但求諸義和團可耳!”②
志其事者,每因謁者之建議,慨嘆“一言喪邦”。誰能斷定,這“謁者”不是在“戲言”戲說?
“義和團起,以滅洋為幟,載漪大喜,乃言諸太后。力言義民可用,國家之福。”③ 義和團們何曾料到,他們的革命性是被端王爺發現的呢?
藉助“群眾運動”,打擊私敵,謀取私利,這是端王爺們的發明。群眾發動起來了,這等於大河的口門開啟了,或森林大火點著了。只不知,這水將淹誰,這火將燒誰。
一、“扶清滅洋”:一個百年迷誤(1)
光緒二十五年(1899),一直處在潛伏狀態的“義和拳”(又稱“梅花拳”、“金鐘罩”、“大刀會”、“義和會”等)突然以十分張揚的姿態,活躍于山東各地。
“地下組織”嘯聚於光天化日之下,這要歸功於一個人、一句口號。
這個人,即山東泗水縣人朱紅燈。這句口號即“扶清滅洋”。
“義和拳”的前身,即嘉慶年間出現的民間組織“八卦教”、“白蓮教”以及同、光年間出現的“大刀會”。這些團體並非真正的宗教教派,而是以“反清”即推翻清朝統治為最高目標的準政治團體。“反清”即大逆不道,罪在不赦。屢經鎮壓後,這些組織的散兵遊勇便紛紛加入到太平天國、捻軍及各種名號的反抗團隊。雖然“反清”任務艱鉅,“復明”前途渺茫,但“反清復明”的口號在漸傳漸弱中仍然表現了一些漢民族主義者的韌性。
一百年,幾代人,“八卦教”、“白蓮教”、“大刀會”只有既改名稱又改口號,才能適應新的生存。
“義和拳”,不再是一個“拳種”的名稱。“反清復明”的遙遠夢想,及現實重壓下的絕望與渴望,促使著這些練拳人走到一起,築一個“壇”,拜一名“老師”,推一名“大師兄”,又一名“二師兄”,幾十上百人的貧弱者因結夥而強大、而膨脹、而有了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