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放鬆一下。現在,她的鋼琴已經考過了五級,經常在學校、市裡表演。她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在班裡總是前幾名,興趣愛好對她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
誤區三:越俎代庖,孩子該做的事父母包辦
現在,很多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年齡還小,許多事情他幹不了,也幹不好。也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來幹,還不夠給大人添亂的。於是家長便越俎代庖,本來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長大包大攬地代替了。常此以往,大人習慣了為孩子做事,孩子也習慣了依賴父母,並且養成了好吃懶做、不愛動手、不體諒父母,缺乏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點。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今後的生活極為不利。
案例一:我有個學生,16歲上的高一,可是他什麼事情都不會幹,什麼事情都要大人來幫忙。他不會疊被子、不會打掃宿舍衛生、不會洗衣服、不會自己上街買東西,為此常常受到同學的譏笑。他也為此動不動就鬧著退學,說要到離家近的學校去上學。對於這樣一個孩子,做父母的很操心,也很無奈。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太嬌慣。孩子小的時候衣服大人幫著穿,飯大人給喂,玩的玩具也是大人幫著收拾,直到他七八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有時他也想幫大人乾點比如掃地、拖地、洗碗的事情,家長怕他弄不好,反而給大人添亂,就堅決制止他。結果他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看,越俎代庖的後果是多麼的可怕。勤勞而富於愛心的家長,用自己糊塗的愛,培養了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算他門門功課都是滿分,但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進入社會後該怎麼生存呢?相反那些從小就注意獨立能力培養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家庭教育中的幾大誤區(3)
案例二:一個家長這樣說:“我的女兒今年8歲,上三年級,現在她自己的事情都是她自己來做。例如,自己洗衣服、梳頭等,現在她已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有時候,我們工作忙,來不及按時回家,她就會熬好稀飯、買好饃、洗好菜,等我們回來炒兩個菜就可以很快開飯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培養的,我們總是鼓勵她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幹家務活我們也從不阻攔。她每完成一件事情,不管做得好不好,我們都會及時鼓勵,從不責備。這樣,慢慢地她就有了興趣,也增強了自信,久而久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家長也減輕了許多負擔。”
看,這樣多好,不但孩子得到了鍛鍊,家長也減輕了負擔,這難道不是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嗎?
誤區四:以偏概全,學習好等於全部好
現在幾乎90%的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認識:只要學習好,等於全部好。
抱著這樣以偏概全的錯誤教育理念,家長在引導、評價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只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孩子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放鬆了對孩子意志品質、獨立精神、辦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教育的結果,往往會培養出一些高分低能、缺乏生活能力的“書呆子”,也使相當一部分學習成績一般,但綜合素質高的孩子被打入另類,更使得我們可愛的孩子,陷於無邊無際的學習海洋中痛苦掙扎。更有甚者,這使一些孩子和家長自己成了學習成績的犧牲品。
案例:李越兒老師在她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子是個高二學生,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有一次,在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中,秋子承擔了大部分組織與排練工作。她自編自導,幹得投入而得心應手,在那種場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自信的秋子。
但在課堂上,她卻自信不起來了。在只看分數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