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頁

融合的同時,是解體。

解體也是必然的。首當其衝的,則是封建制或邦國制。這個制度的核心,不僅是封邦建國,也包括&ldo;禮樂征伐自天子出&rdo;,這才叫&ldo;天下有道&rdo;。15但這是王權時代的事。到霸權時代,征伐皆自諸侯出,這本身就是禮壞樂崩。何況蠻夷如楚,是既不尊王,也不攘夷,只爭霸。爭霸,就不可能溫良恭儉讓。爭霸,就不能再墨守成規。井田、宗法、封建、禮樂這四大制度,還能繼續維持嗎?西周東周的國際秩序和遊戲規則,還能再保持嗎?

實際上,楚、吳、越三個蠻族的次第稱霸,本身就意味著兩周的制度和文化風光不再。所有的傳統都面臨挑戰,而且必將被重新整理。因此,先是周王室日薄西山,後是晉公室土崩瓦解,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春風秋雨中重新博弈。太老牌的華夏銳氣不足,太新銳的蠻夷底氣不足,將被一一淘汰。最後勝出的,只可能是率先華夏化的蠻夷‐‐齊、秦、楚。

那就來看他們如何洗牌。

子產政改

南方崛起的同時,北方在政改。

政改第一人,是子產。

子產是鄭國的政治家,名僑。因為是鄭穆公的孫子,所以叫公孫僑。子產很早就表現出政治天賦。魯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他的父親、鄭國司馬子國伐蔡成功,舉國慶賀,只有子產不以為然。子產說,一個小國,不修文德而治武功,沒有比這更能招來大禍的了。蔡是楚國的附庸。我們打了蔡國,楚國肯定要來打我們。到時候,我們能不順從楚國嗎?順從了楚國,晉國就會來報復,我們又打得過晉國嗎?晉國和楚國都來伐鄭,我們鄭國能有安寧嗎?

說這話時,子產還很年輕。因此子國痛罵他說:你一個小孩子懂得什麼!16

然而此事不幸被子產言中,楚國和晉國果然輪番來伐鄭,鄭國也只好輪番與晉楚兩國結盟講和。兩年後,國難未已,家難又起。子產的父親子國和鄭國的執政,在內亂中被亂黨殺死。子產聞訊,不慌不忙地安排好各項工作,然後帶兵平叛。鄭國國人,從此對子產刮目相看。17

二十年後,子產在鄭國執政。

子產執政以後,就開始政改,作封洫(讀如恤),作丘賦,鑄刑鼎。封,就是田界;洫,就是水渠。作封洫,大約是重新規劃和分配土地。作丘賦,則可能是改革兵役法,也包括改革稅制。因為稅(出錢)和賦(出力),都與土地有關。這兩件事,當然會觸犯許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之初,國內罵聲一片。作封洫時,有人編了歌謠來罵他:算我的家產好收費,量我的耕地好收稅。誰要能夠殺子產,我就跟他去站隊!作丘賦時,又有人編了歌謠來罵他:老爹變成冤鬼,自己去做蠍尾!此人發號施令,邦國悔無可悔!18

然而子產不為所動。

子產的說法,是&ldo;苟利社稷,死生以之&rdo;。19就是說,只要對邦國有利,個人的生死是可以置之度外的。

因此,子產也不鉗制言論。當時,鄭國人喜歡在晚上到學校裡去聚會,因為春秋時期的學校同時也是俱樂部。國人聚在一起,說三道四,難免議論朝政。於是有人便建議子產把學校關了。子產說,為什麼要關閉呢?讓他們議論好了。他們擁護的,我就大力推行;他們反對的,我就適當修改。利用公權力,當然可以不準大家說話。但那樣做,有好處嗎?20

事實上子產的改革,很快就收到了功效,老百姓也嘗到了甜頭。這個時候,又有人編了歌謠來誇他:我的子弟,子產教誨;我的糧產,子產加倍。子產死了,誰來接位?21

所謂民意,不過如此。

但子產的政改,還是觸動了根本,尤其是鑄刑鼎。鑄刑鼎,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