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報,是有益的,雖然有時也沉悶。例如罷,中國是世界上國恥紀念最多的國家,到這一天,報上照例得有幾塊記載,幾篇文章。但這事真也鬧得太重疊,太長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過了,明年也許還可用,只要沒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為反正總只能說這幾句話。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會覺得沉悶,看不出新的啟示來。
然而我還是看。今天偶然看見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鄧文①的記事,首先是報告,其次是演講,最末,是“禮成,奏樂散會”。
我於是得了新的啟示:凡紀念,“禮”而已矣。
中國原是“禮義之邦”,關於禮的書,就有三大部②,連在外國也譯出了,我真特別佩服《儀禮》的翻譯者。事君,現在可以不談了;事親,當然要盡孝,但歿後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新的忌日添出來,舊的忌日就淡一點,“新鬼大,故鬼小”③也。我們的紀念日也是對於舊的幾個比較的不起勁,而新的幾個之歸於淡漠,則只好以俟將來,和人家的拜忌辰是一樣的。有人說,中國的國家以家族為基礎,真是有識見。
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④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總之,這一節不說也罷。
古時候,或以黃老⑤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⑥。現在呢,恐怕是入於以禮治天下的時期了,明乎此,就知道責備民眾的對於紀念日的淡漠是錯的,《禮》曰:“禮不下庶人”⑦;捨不得物質上的什麼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云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⑧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⑨,靜靜的等著別人的“多行不義,必自斃”⑩,禮也。
九月二十日。
(原刊1933年9月22日《申報·自由談》,後收入《準風月談》)
①鄧文(1893—1933)字憲章,遼寧梨樹(今屬吉林)人,東北軍軍官。“九一八”事變前為黑龍江駐軍騎兵連長,1931年11月參加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作戰勇敢,被提拔為騎兵第四旅旅長。1932年4、5月間,指揮松浦戰役。同年6月,馬占山將該部整編為黑龍江省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一軍,鄧文任軍長。後率部參加熱河保衛戰。1933年5月被馮玉祥委任抗日同盟軍第五路軍總指揮兼左路軍副總指揮,同年7月31日,在張家口福壽街被人暗殺。
②關於禮的書,就有三大部指儒家十三經中的《周禮》、《儀禮》、《禮記》。
③“新鬼大,故鬼小”語出《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魯文公祭祀太廟時,將自己父親僖公的神主置於閔公之前,而依據禮制,即位在前的閔公應該排在前邊。對於這種“逆祀”的安排,文公的解釋是:“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
④“禮讓為國”《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按:“為國”,這裡是立國、治國的意思;“何有”,不難之詞;“如禮何”,那還要禮幹嘛呢。
⑤黃老即黃帝和老聃。戰國、漢初道家學派尊奉黃帝、老聃為先祖,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與黃老“清淨無為”的治術有關,故法家治國多以黃老之學相標榜。
⑥以孝治天下語出《孝經·孝治章》:“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按:明王,即聖明的帝王。
⑦“禮不下庶人”語出《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⑧“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語出《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是,子貢(孔子弟子)想省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廟時宰殺的活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