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院長的身份執掌教席。這一任命是廣州知府吳騫在前任院長湯藩因不滿新任督撫倭什布、孫玉庭的態度而離職後作出的。宋湘的迴歸,為粵秀書院帶來了新的生機。
宋湘在粵秀書院的講學期間,不僅延續了他在惠州時的認真態度,還積極投身於書院的管理和發展工作。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繁,經常與他們一起討論學術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宋湘還注重自身的學術研究,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在宋湘主講粵秀書院的同時,另一位著名學者馮敏昌正在距離不遠的越華書院擔任教 席 。兩座書院相距不過一公里,因此宋湘與馮敏昌之間有了頻繁的往來。兩位學者時常相互拜訪,共同探討學術問題,交流心得,相互酬唱詩詞。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了雙方的學術交流,也為兩所書院的學生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他去世之後,其門人梁炅帶著馮敏昌的詩稿前往北京,尋求宋湘及其他在京的知名學者如翁方綱、吳嵩梁、秦瀛、陳壽祺等人協助整理。經過仔細篩選,最終選定了馮敏昌的四百餘首詩作,編輯成《小羅浮草堂詩集》。宋湘在粵秀書院的講學工作持續了兩年,直至嘉慶九年(1804年)冬季,他才北上赴京,辭去了教席職務。
六、朝中仕途
嘉慶十年(1805年)春,四十九歲的宋湘重新回到北京,結束了在粵秀書院的教職,回到了翰林院。他參加了散館考試,並順利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位。這一階段,宋湘開始了長達九年的“優遊燕臺”生活,這段時間他主要在京城裡度過,除了偶爾外出主考之外,大多數時間都在京城內從事編修工作。
在這九年中,宋湘的仕途頗為平穩。嘉慶十二年(1807年)和嘉慶十三年(1808年),他先後被派遣到四川和貴州主持鄉試。除此之外,他還在京城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包括文淵閣校理、鹹安宮官學總裁、國史館總纂主編儒林和文苑兩傳、教習庶吉士等。這些職位不僅顯示了宋湘在學術上的造詣,也證明了他在官場上的認可與信任。
儘管這是宋湘第二次在京都停留,但與第一次相比,他的境遇截然不同。翰林編修的職位相對清閒,除了處理日常公務外,宋湘還有大量的時間與其他翰林們以文會友,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得意、最舒適的日子。然而,這也成為了他詩歌創作的一個低谷期。由於生活相對單調,交際圈子較為固定,這一時期的宋湘在詩歌創作上顯得較為沉寂,作品的內容較為貧乏,格調也不高。即便是他自己,也不願意保留這一時期的作品,最終經過篩選,僅收錄了《燕臺剩沈》一卷,共計五十七首詩。
清代朝廷每三年會對京官進行一次品德和行為的考察,稱為“京察”。每位京官都需要接受對其個人操守、政績、才能和健康狀況的全面評估,並根據表現給予“稱職、勤職、供職”三個等級的評價。在宋湘擔任京官的九年裡,他一共參加了三次京察,每次都獲得了最高的評價。這充分說明了宋湘在官場上的良好表現和清廉形象。
宋湘離開北京前往雲南赴任時,在詩中寫道:“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滿袖只爐煙。”這兩句詩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清貧正直的京官生涯。
七、遍歷滇官
嘉慶十八年(1813年)八月,五十八歲的宋湘以翰林身份被外放出任雲南曲靖知府。這一任命標誌著宋湘仕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從京城出發,一路南下,先是乘船,後轉乘馬車,歷經長途跋涉,穿過安順,抵達盤縣,最終到達了雲南。這一路上,宋湘目睹了沿途的風景與民情,心中充滿了感慨,寫下了許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這些作品後來被編入《南行草》。其中,在抵達黔滇交界的勝境關時,宋湘還在驛站的牆壁上題寫了《滇南勝境題壁》,表達了他的所見所感。